11.28线下学习笔记
——重新养育自己,做个不焦虑的妈妈
一、问题的背后
1、露在外面的伤好治,藏在暗处的痛难拔。
二、情绪转嫁
1、家长的坏情绪,让孩子来买单,是一个家庭的最大悲剧。
三、案例分享
四、妈妈们焦虑的主要来源
1、童年和原生家庭造成的安全感缺失等心理暗伤。需要看见自己的创伤,厘清与原生家庭关系,并处理未了情,学会共存和解,看见即疗愈。
推荐电影《美丽心灵》
1.你需要去相信,生命中有些特别的东西,是可能存在的……
2.可能从梦幻中醒来的部分,不是在脑海里,而是在心上。
3.每个人都会被过去所缠绕,只是我已经习惯不理会他们了。
4.他们是我的过去,其实每个人都被过去所缠绕。
2、对孩子在特定阶段的身心发育规律的特征缺乏理解和尊重,因而对孩子问题的过度关注而引发焦虑。
3、对孩子的过高期待,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生命延伸,让自己压力陡增,迷失了教育方向,易心态崩盘,情绪失控,变得焦虑不安。
4、婚姻质量不高,夫妻关系低劣,婆媳关系糟糕,老公的缺位或不靠谱、不给力、拖后腿,无法承接,缓解妻子的焦虑。
5、自身局限与外界影响的冲突
由于育儿知识缺乏,储备不足,养育过程中遇到种种挑战时,很容易受外界影响。于是便摒弃思辩力,人云亦云,冲动迫切地参与其中,导致自己的育儿节奏被打乱,从而平添烦恼。
6、别人家的孩子。日益增长的别人家孩子,技能、成绩与自家孩子原步踏步地对比。
五、焦虑的危害
1、焦虑能够代际传承,家长的焦虑能够直接预测子女的焦虑,更为严重的是,父母教养焦虑对子女生理发育、社会性发展、情绪发展等方面都有弊端。
六、育儿育已,不忘初心
父母教育孩子的目的或初衷,从来都不是让孩子悲伤、难过、焦虑、自备。。。但最后的作用却偏偏指向了这个方向。
七、一个孩子的心声
八、看见焦虑
1、焦虑情绪的作崇下,家长往往心态失衡,动作变形,导致目光短浅,盲目跟风、急功近利,容易只关注眼前的育儿成效,而忽略孩子自身的发展。
2、家长往往认为自己在情绪失控、歇斯底里的时候,以为对孩子影响不大,殊不知,孩子看到了面目狰狞的他们,这一辈子都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
九、焦虑面对
1、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持续时间短,不会对个体生活造成干扰,甚至能够让个体发挥最佳状态。
2、反之,如果焦虑持续时间很长,对妈妈的日常生活产生有巨大影响,甚至榨干她生命中所有的乐趣。比如,在她眼里最重要的事就是孩子的教育,为些,她甚至可以放弃掉自己很的爱好与时间是病态的。
3、这时候,妈妈除立足自身成长,丰盈内心,活出自我之外,还需要丈夫,家庭系统或社会团体的强有力的理解与支持。
4、现实很多男人是大家公认的温文尔雅,从不发火好脾气。其实那不是情绪稳定,更多地是情绪阉割的回避型依恋人格。往往这样的男人妻子都是大家常说的“火爆脾气”
5、我从不否认一个母亲的情绪稳定对于家庭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每一个母亲无法跳脱的人生使命就是自我成长带动孩子以及家庭的成长。可是这个社会对母亲过于苛刻,一个母亲没有一个好的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如何做到情绪稳定?
6、家庭是一个系统,抛开一方苛责另一方都不可行。若有个情商高、对家庭有担当,对孩子不缺位的爸爸,我想,妈妈的情绪就稳定很多了。
7、其实,对孩子有利的不只是所谓的
十、几个重要认知
1、养育自我,自我负责不加戏,逻辑干净无剧情。
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
自己的需求不要让别人猜,想要啥就说,简单直接。
痛苦就是源于接受不了现实,痛苦来自幻想,幻想中我是全能的,现实是我能力有限,做自己能力范围的事。
剧情真的耗能量,情绪起来了,只能去观察,然后在情绪的裹挟中尽量自问,事实是什么?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无法掌控的?尽量提醒自己根据事实而不是情绪做事情,尽量减少情绪裹挟下的冲动言行和无用功。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创伤会让人强迫性地重演创伤性事件中的各方各面,有时候解决了当下的痛苦。
2、严守边界,明确边界,皮肤内是我,我对自我有权利。皮肤外是他人,可以提意见,但决定权不在自己手上。
孩子的事情孩子自己做主,自己的情绪自我负责,不怪到孩子身上。边界清晰的父母必然养育出边界清晰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主体性强,现实感好,生活中既不会去强求别人,别人也无法洗脑侵犯他的边界。
3、意识安住在自己身上,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不要打扰孩子。
控制是双向的枷锁,操控必然带来反扑,父母妄图操控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孩子也必然用情绪操控父母。
控制孩子,在孩子自己的事情上定规矩,控制会打断孩子跟事物的直接连接,减损孩子的主体性,让孩子无法逻辑干净的做事情,无法跟自己的感受形成链接。
4、孩子发出需求及时回应
看见就是爱,回应就是光,愿意满足痛快决定,不愿意满足直接拒绝,不评判孩子的需求。
孩子内在一直渴求被看见的体验,在父母身上不容易求到,
真正的教养是一个人的自我修养。
觉察自己的自恋和控制欲,不要去教育孩子,向孩子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