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冥想
在释放压力、平复心情时,冥想这种减压方式经常被人们津津乐道。我认为,这是一种在佛教和科学之间的体验,自己未曾系统尝试过。但是身边经常冥想的朋友无一例外,都是心态平和,遇事沉着冷静的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2181895/ddc2a7fafb441a4c.jpg)
近期在读的《韧性》这本书中,作者张晓萌也提到了冥想对她非常大的帮助,让我不禁产生了好奇,冥想这么玄乎的东西居然对研究心理学、行为学的博士,对长江商学院的副院长有这么大的帮助,究竟是什么神奇的力量?
“觉察自己的意识,就是对大脑无意识的意识化”“释放自己的执念”“每一次呼气,都是为了给吸气留出空间”,听着一句句话,我下意识地调节自己的呼吸,觉察自己的意识,我能明显感觉到我的意识和状态到达了一种非常美好的境界。
听完后,我找了《正念的奇迹》《正念冥想》等书籍,准备深入了解一下冥想,更重要的是,我准备今晚睡之前,闭眼几分钟,觉察我的意识。不知道这算不算冥想,不管了,先行动起来。
不仅要做“T”型人,更要做“π”型人
我们经常会听到“要做T型人”,表示我们既要做横向发展,做通晓多领域的通才,也要深耕某一专业领域,纵向发展成专家。张晓萌提出,我们更要做“π”型人,即热爱的事物和应该要做的事这两条腿都要强,我们在成为通才、专家的同时,更要热爱生活、爱自己。
据研究表明,那些闻名全球的科学家,除了专注所在领域,取得了举世闻名的成果外,几乎都非常热爱音乐、话剧、乐器及运动。这就是典型的“π”型人。
在《韧性》一书中,作者构建了一个热爱与责任的模型。如图所示,
![](https://img.haomeiwen.com/i2181895/31e221891b564d7c.jpg)
第一象限是高专注度、高兴趣度的事务,即热爱象限,包括全情投入的工作以及容易让我们进人心流状态的爱好等;
第二象限是低专注度、高兴趣度的事务,即尝试各种积极体验,这是一些人们感兴趣但并没有投人很高专注度的事情,比如撸猫、出游、看电影、和分别已久的亲友重聚等;
第三象限是低专注度、低兴趣度的事情,即生活和工作上的琐事,比如每天给孩子准备晚餐、记账等;
第四象限是高专注度、低兴趣度的事,即责任象限,比如重要但并不是非常喜欢的工作、辅导孩子完成作业等。
提出问题是为了找到改善的方法。第一象限和第四象限是π型人才的两条腿。最理想的状态是两条腿可以互相转化,即工作即自己的热爱。
这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发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很多看似无趣甚至被我们想当然而忽略掉的细节。比如我们可以记录“三个幸福时刻”,帮助我们觉察和提升对工作生活的兴趣,也可以通过冥想,觉察当下的专注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