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张爱玲依旧沉静在洛杉矶那座浩荡磅礴的城里。被时代淹没了数年的张爱玲重新归来,她的文字被大陆的读者争相传诵。对于她来说,这是一份迟来的爱,尽管她早已不在乎。
八十年代的张爱玲,究竟在洛杉矶做些什么?1979年,姑姑张茂渊几经辗转,终于在宋淇的帮助下,给张爱玲写去了失落多年后的第一封信。这一年,她的姑姑独守空闺50载,终于和她的初恋情人李开第结成连理。
张爱玲听到这个消息,很是欣慰。她曾说过,她相信姑姑一定会结婚,哪怕到了八十岁也会。果然,张茂渊在人到黄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而她,这些年竟一直居住在张爱玲走时的那个叫卡尔登的公寓。
后来弟弟张子静也跟张爱玲联系上了。比起张爱玲,弟弟似乎更加冷落,更加孤苦。他一辈子,父母不疼爱,姐姐不亲密,姑姑不怜惜。庸淡一生,终身未娶。那时候父亲早已过世,而继母历经洗礼,独自艰难地度着余生。张爱玲对弟弟,一如既往的冷淡,或许这就是她的处事方式。
八十年代的张爱玲,在大陆算是风生水起。可是居住在洛杉矶的她,日子过得并不安稳。那时候,她正在频繁忙碌一件事,就是搬家。从1984年至1988年,据说她每个星期搬家一次。可见晚年的张爱玲糟了多少罪,过得有多累。
她为什么要如此频繁的搬家?为了躲人,为了躲世界?还是怕什么?很难想象,她是为了躲跳蚤。生命是一袭华美的旗袍,爬满了蚤子。没想到,年轻时写下的经典句子,却成了咀咒,应验在身上。
(六)张爱玲的晚年:选择被世人遗忘,成了一个孤苦无依的老人!张爱玲给朋友写信说:“天天上午忙搬家,下午远道上城看医生。有时候回来已经是午夜,最后一段公车停驶,要叫汽车,剩下的时间只够吃和睡”那时张爱玲主要居住在汽车旅馆。为了减轻负累,她尽可能地丢弃一些身外之物。后来搬家成了习惯,能留下的东西,屈指可数。
张爱玲是真的离群索居了,她下了决心,过往的人一概不见。直到一年后,只能求助于林式同。据林回忆:“走来一位瘦瘦高高、潇潇洒洒的女士,头上包着一副灰色方巾,身上罩着一件近乎灰色的宽大的灯笼衣,就这样无声无息地飘了过来。”
张爱玲为了躲跳蚤,只能剪掉头发,包上头巾,穿着拖鞋。此后,躲跳蚤的几年里,她都是这样的装扮,像个流浪的老人,飘忽来去。这期间,她不但把《海上花》的英译稿给弄丢了,甚至连移民的证件都弄丢了。如此狼狈。
直到1988年,这位可怜的老人,总算结束了艰苦的搬家生涯。皮肤病也好了,找了一个固定的住所。
(六)张爱玲的晚年:选择被世人遗忘,成了一个孤苦无依的老人!张爱玲有稳定的稿费,她不缺钱,但缺少的是安定。在这里,她依旧小心翼翼,尽量少出门。出门也是购物,一次性买很多所需生活用品。去楼下取信的次数也很少,十天半月难得一次,并且是夜深人静时,她不想见任何人。
然而,不与世争的她,还是被打扰了。这个人就是张爱玲的崇拜者,来自台湾的戴文采女士。据说是台湾某报社的记者,但无论她是谁,如此刻意就惊扰一个只想离世绝尘的老人,做法都是欠妥的。
戴文采几经周折,打听到张爱玲的住所。她在隔壁租了一间房,开始漫长的等待。结果等了一个月。终于等到张爱玲出来倒垃圾。
她把张爱玲对的垃圾全部勾出来,把那些垃圾忘我地看着,翻找着。除了知道张爱玲一些生活琐事,以及她和夏志清等的废弃信纸和稿纸,一无所获。而这位记者,把这些垃圾洋洋洒洒地写下一篇采访记:《我的邻居张爱玲》。
后来这件事被张爱玲的朋友知道,他怕伤害张爱玲,立即打电话告知。张爱玲听了之后,以最快的速度搬家。这次除了林式同,再也没人知道她的住址了。
这个孤苦无依的老人,为了躲避世事纷繁,过得实在太辛苦了。她本该过上云淡风轻的日子,一杯茶,几本书,三五知己偶聚。可她却选择遗忘所有的人,也期待被人遗忘。
纯粹、疏离,就真的那么难?如果人间答应她最后一个诺言,那就是,被遗忘地活着。她愿意,用剩余的残年和这个慈悲的人间,妥协。青梅煮酒竹林听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