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唐芳
20201011#日精进Day115
表现:10
前两天,在知乎上看到妈妈的一条求助:
我批评孩子钢琴作业没练好,孩子怼回来一句“有本事你来呀”,我来不了,咋回她?”
求助一出,立刻就引发了200多万人的关注。
这种场景再正常不过,何止是上兴趣班,好像孩子一大,平时你让他干点什么,他都很容易叛逆和不配合,甚至会故意气你、威胁你:
“别看动画片啦, 眼睛都受不了了。”
“那你凭啥天天看手机,这不公平?”
“冰激凌吃多了拉肚子,不能再吃了!”
“不给我吃冰淇淋,我晚上就不吃饭!”
“作业怎么还没做完,拖拖拉拉的”。
“要不是你做饭晚,我早写完了。”
鲁道夫·史坦纳曾经说:
教育始于孩子让我们为难的那一刻。
父母的功课正在于此,面对这些气人的话,还是要冷静的想一想:
这个曾经听话懂事的孩子,为什么开始变成这样?
看到了问题的原因,也就找到了引导孩子的钥匙。
那个故意气你的孩子
其实在求助
故意跟父母对着干的孩子,其实是在用“暴力”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
他们的不满有两种:
需求没有被满足,感受不被人理解。
前者让孩子愤怒,后者让孩子悲伤,情绪窜到嘴边,就变成了尖锐的话。
儿童教育专家金伯莉·布雷恩说:
孩子任性、发脾气是因为他们的生理和情感的发育,超过了自身的沟通能力。
就拿知乎上这个孩子来说,她“怼”妈妈的这句——“你有本事你来啊!”
这只是孩子对妈妈那句“弹得不好”的下意识反驳,并不是真的要妈妈去做。
她内心真正想表达的可能是:
妈妈这么说我,我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怎么努力也练不好,我对自己也很失望。
今天我已经很累了,实在没精力了……
这个时候,父母如果没有解读到孩子内心的想法,就贸然用指责、说教就只能养成两种孩子:
要么是越来越爱“顶嘴”,事事都爱唱反调的孩子;
要么是压抑自己的情绪,封闭内心,不再表达自己观点的孩子。
最后的结果,都是让孩子和我们渐行渐远,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在《非暴力沟通》中有这么一句话:
凡事有沟通,就是有需要,需要被满足,危机便化解。
聪明的父母,都懂得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实现亲子间的共情沟通。
沟通第一步
平和的情绪和尊重
那么,怎么听到孩子内心的声音,做到平和的沟通呢?
第一步,不是去思考,询问孩子为什么这样,而是让自己的情绪先稳定下来。
人和人的沟通,70%是情绪,30%是内容,情绪不对,听到的内容就会被扭曲。
在综艺《放学后》,就有这么一幕,因为爸爸用笔指着徐小宝练小提琴,父子俩吵得一发不可收拾。
当父亲特别生气的说:“你今天吃了枪药啊!”
孩子立刻就怼了回去:“你吃了枪药呀!”
……
两个人这么你一句我一句,把爸爸气得血压都飙升了,儿子却依然理直气壮的,双方一直僵持不下。
凯蒂说:
暴力只会教导暴力,焦虑教导焦虑,而和平则教导和平,爱教导爱。
当儿子被爸爸用笔指着的时候,他感到自己被冒犯,产生了防御机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如果这个时候,爸爸就事论事,就这件事道歉,相信孩子也会软下态度来,而不会发生下面的口角。
但是这位爸爸却采用了攻击性的质疑,孩子自然要反击回来,这是对自己自尊的维护。
要知道,你是怎么对孩子的,孩子反过来也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
这一点,在他们的家庭会议中也得到了认证。
当爸爸妈妈认真的询问孩子,并且鼓励他说说自己的想法时,小宝真诚的说出了自己内心的需求:
“爸爸妈妈和上学前不一样了,希望一家人在一起。”
只有当父母和孩子在同一视角交流,才可能实现共情沟通。
懂得“蹲下来”说话,是父母最优雅的姿态。
这篇文章会带给你什么样的启发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