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幸福来源于你对自身所拥有的优势的辨别和运用,来源于你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和追求,它是可控的。如果你想变得更幸福一些,不妨照着塞利格曼博士的建议来试试:改变对过去的消极看法,重视当下的积极体验以及对未来的积极期望。
看了这本书,你会成为好爸爸好妈妈,比如当你的孩子犯错的时候,对他的批评应该恰如其分,要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当你的孩子有了某种问题而需要改变时,不要把这些问题夸大成为一种永久性的问题。因为,批评和改变都是一种技术,它们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不当的批评很可能会影响孩子成年后的人格特征——悲观或是乐观。
乐观的人格特质可以解释为什么对修女们的某些观察可以预测她们能活多久。乐观的人倾向于把目前的困难解释成暂时性的、自己有主控权的,以及只有在这个情境下才会如此的;相反,悲观的人则认为他的困难一辈子也逃不掉,倒霉事一桩接一桩,而且是自己无法操控的。
悲观的人常常以致命的方式建构自己所遭受的打击和挫折,他们很自然地认为造成这个挫折或失败的原因是永久的、普遍的,而且全是自己的原因:“不幸会一辈子跟着我,我做什么事都会失败,都是我的错。”
相反,乐观的人具有坚韧性,他们把自己所面临的挫折看成是特定的、暂时的,是别人行为的结果。
我现在终于明白教养孩子绝不仅仅只是修正他的缺点,同时还要发掘他的优势与美德,帮助孩子在社会上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使他的积极人格特质得以全面发展。
塞利格曼认为,失败后就认命了,不再尝试或努力的心理状态就是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可能是一种单极抑郁症。抑郁症病人和无助者都显示出被动性,他们比一般人更悲伤、更焦虑。
悲观的人常常认为造成挫折或失败的原因是永久的、普遍的,而且全是自己的错。相反,乐观的人具有坚韧性,他们把自己所面临的挫折看成是特定的、暂时性的,是别人行为的结果。
消极情绪——恐惧、悲伤和愤怒,它们是我们应对外界威胁的第一道防线,它们使我们进入战斗准备:恐惧是危险靠近的第一个信号,悲伤是即将失落的信号,而愤怒则是被侵犯的反应。
当我们情绪积极时,别人比较喜欢我们,我们在友谊、爱情和合作上更容易成功。跟我们在烦恼、忧虑时相反,积极情绪扩展了我们的心智视野,增加了我们的包容性和创造力。我们在心情好时,较能接受新的想法和新的经验。
有幸福感的人记住了更多快乐的事件,他们记住的甚至比实际发生的还多,他们常常将不好的经历都忘了。相反,抑郁的人对两种事件的记忆都很好。有幸福感的人认为如果他们成功了,当然是证明自己有能力,既然有这样的能力,那么以后一定还会再成功。如果他们失败了,则会相信失败很快就会过去,而且只是因为运气不好。抑郁的人则会公正地评估成功与失败,不会过分偏向哪一边。
有幸福感的人不但比较能忍受痛苦,而且在受到威胁时,比没有幸福感的人更注意健康和安全的信息,积极情绪还能去除消极情绪的作用。
…消极情绪是指示“这里有危险”的感官系统警报,它告诉你,你正处在一个非赢即输的情况中。积极情绪也是一个感官系统,它是一盏“这里有成长”的霓虹灯,它告诉你,眼前是双赢的情况。通过激发宽广的、有包容性的、有创造力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情绪将使你在社交上、知识的吸收上和身体健康上更成功,获得更多的收益。
塞利格曼的解答
1.消极情绪是我们应对外界威胁的第一道防线,它使我们进入战斗准备,使我们战胜或远离危险、失落或侵犯。
2.积极情绪扩展了我们的心智视野,增加了我们的包容性和创造力;积极情绪使我们更健康、更长寿;积极情绪使我们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3.消极情绪应与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工作匹配,如,研究生入学考试、计算个人所得税、决定要开除谁、处理失恋、应对审计、校对编辑、在竞争激烈的运动竞赛中做决策、决定上哪一所大学等。相反,需要用到创造力、想象力或广泛思考的工作,如设计销售方案、想办法增加生活乐趣、考虑一项新事业、决定是否该和某人结婚、从事业务爱好或竞争性不强的运动、进行创意写作等就需要积极情绪的配合了。
塞式幸福法则1:过去的就让它过去
塞式幸福法则2:未来不全像你想象
塞式幸福法则3:抓住现在的幸福
别让孩子输在幸福感上
有关积极情绪有三个教养原则,第一个原则是,积极情绪扩展并建构了孩子的智力、社会和身体资源,使他长大后可以立足于社会,因此也是进化上一个重要的儿童成长因素。
安全型依恋,有安全感的孩子比没有的孩子更早开始探索和控制环境。但是如果危险出现,而母亲又不在时,消极情绪便会冒出来,孩子会用自己有限的资源去寻求安全,他不会去冒险,而是背对危险,开始大哭求救。当母亲出现时,他再度感到快乐和安全,又开始去探索和冒险。
我认为小孩表现出那么多的积极情绪是因为童年是建构认知、社会和身体资源的时期。积极情绪可以通过几种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它直接与探索有关,探索使孩子有控制感,控制感本身会带来积极情绪,互相形成正反馈,就像螺旋楼梯一样扶摇直上。孩子如此向上建构累积,这使他们起初很少的资源储备开始快速增加。当体验到消极情绪时,他会退缩回他认为安全的城堡里,而代价就是失去了向外扩展的机会。
第二个教养孩子的原则是鼓励孩子的积极情绪,使他早早启动向上的螺旋,以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
第三个原则是对待孩子的积极情绪要像对待消极情绪一样严肃,对待他的优势要像对待他的不足一样上心。现在的教条主张消极动机是人性的基础,而积极动机是源于消极动机的,但我没有看到任何一丝证据可以支持上述说法。相反,我认为进化同时选择了两种特质,任何生活环境都支持道德、合作、利他行为和善良;就像任何地方都有谋杀、偷窃、自私和邪恶一样。这种认为积极和消极特质都具有基础性和真实性的观点正是积极心理学的大前提。
父母千万不要忘记积极心理学的三个教养原则。
积极情绪扩展并建构了孩子智力的、社会的和身体的资源,这使他长大后有所依。
鼓励孩子的积极情绪,使他们能尽早启动积极情绪的向上螺旋。
孩子的积极人格特质跟他的消极特质一样真实。
建构孩子幸福感的八种方法
1.和你的宝宝一起睡
这样做有以下几个好处。
宠爱:我认为这样可以建立牢固的亲子连结。当婴儿睁开眼睛时,父母就在身边,他不会有被抛弃的恐惧,安全感会增加。对于工作较忙的父母来说,这同时增加了你与婴儿接触的机会,父母可以在孩子入睡前、熟睡中、天亮睡醒时都跟孩子在一起。当婴儿发现他半夜不必狠命哭才会有奶吃时,你就没有鼓励他用哭来换取食物。让孩子觉得他是被宠爱的、珍视的,带着被爱的期待进入新环境正是我们所期望的,这是最有效的期望。
安全感:就像所有的父母一样,我们也担心自己孩子会不会突然停止呼吸,会不会被人偷抱走,或是遭遇火灾,被宠物抓伤、蚊子叮咬等。如果你就在孩子的身边,你会觉得很安心。
父亲的参与:在我们印象中,带孩子好像是妈妈的事,所以孩子通常会跟着妈妈转,爸爸很难进入孩子的世界。跟孩子一起睡使得父亲也可以参与孩子的成长。
2.同步游戏
玩具
我们买玩具的原则是根据同步游戏原则而定,当然还要看宝宝喜不喜欢。我们选择宝宝可以做动作的玩具,如拨浪鼓,它不仅能发出声音,更重要的是宝宝自己可以使它出声,现在已有很多这种互动型的玩具,宝宝可以从压、拉、戳或对它叫的过程中得到回应。
当宝宝的能力与玩具的挑战匹配时,这个玩具便会给他带来自我满足。下面有好几种很便宜的玩具,它们都可以提供同步游戏的快乐。
积木:你把它堆起来,让宝宝把它推倒,让他看到自己行为带来的结果。等再长大一点后,宝宝便可以自己堆了。
书和杂志:我以前认为撕书是大逆不道的行为,现在我每天都会收到一大堆印刷精美的广告,不知该如何处理,后来就拿去给卡莉撕,这样她也可以马上看到自己行为的结果。
纸箱子:不要丢弃装电脑或洗碗机的大纸箱,在纸箱上剪出窗扇和门,这就成了小宝宝绝佳的玩具了。
游戏就是带给你满足的行为,几乎所有的游戏都包括掌控感和忘我的愉悦,本书不会有一章专门来讲休闲和游戏,因为这是任何专家都使不上力的领域。当你的孩子慢慢长大时,不要催促他。如果他要跟你聊天,让他说,不要打断他,直到他说出自己想说的。无论什么年纪的孩子,当他们全神贯注地游戏时,不要闯进去说:“时间到了,停止。”如果时间有限,请提前10分钟跟孩子说:“还有10分钟就得停止了。”
同步游戏的坏处
你可能认为太早教宝宝太多同步动作会宠坏他,请看一下我在1996年写的反对拙劣的自信运动的文字。
孩子需要失败,他们需要感到悲伤、焦虑和愤怒。当我们冲动地保护孩子免于失败时,实际上我们剥夺了他学习的机会。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如果我们替他打气,弱化打击,增加他的自信,用热情的赞美使他分心,而不去正视问题,我们只会使他更难达到掌控。如果我们剥夺他获得掌控的机会,反而会使他失去自信,这个效果跟我们蔑视他、侮辱他、嘲笑他和体罚他的结果是一样的。
所以我认为这种自信运动反而是造成目前大量年轻人自信心不足的原因。因为我们在孩子摔跤处先铺上垫子,在他难过时先替他找好借口,使他感受不到克服困难的喜悦。为了不让孩子感受失败,我们先剥夺了他自我超越的喜悦。我们一味地防止孩子悲伤和焦虑,反而使他们变成抑郁的高危群体。如果成功来得太容易,那么将来失败的代价就会更大。
真实世界不可能事事如你宝宝的意,当他从童年的保护罩走出来时,会为他自己所拥有的控制权如此稀少而感到震惊和难过。我们若能及早教他什么是失败及如何面对失败不是更好吗?即使你跟孩子玩了很多的同步游戏,但在他受保护的小小世界中仍会有很多挫折存在:电话响了,妈妈去接电话时,他尿湿了裤子;妈妈上街买菜,他肚子痛了却没人理……这些都是孩子无能为力的事情。同步游戏是个基础,在选择增加孩子的无助或增加他的同步性时,我选择宁可让他有更多的掌控和积极情绪。
3.“是”和“不
少用“不”的坏处
父母不用“不”最显著的坏处就是孩子会显得没有家教,他们行为没有规距,不知道什么叫危险。我们用“不”来代表危险,以及不准碰的东西或不准做的事情。然而,当行为对父母只是造成中等程度的不便时,我们可以选用积极的替代字。
4.称赞与惩罚
当孩子不论做什么都能得到奖励时,会造成两个危险:第一,他会变得被动,因为他了解到自己不论做什么都会得到称赞;第二,他可能无法享受真正的成功和你真心的赞美所带来的喜悦。如果一直给他无条件的积极评价,他以后可能无法从自己的失败和成功中学习。
爱、关心、热情和温暖都可以无条件地给予,越多的积极氛围,孩子就越有安全感,越有安全感,他就越敢去探索和掌控。但称赞是另外一回事,你要在孩子成功时称赞他,而不只是为了使他心情好一点;而且你的称赞程度也要与他的成就相匹配。你要等他终于把小木头人插进小汽车之后再给予奖励,而且不要把他的成就当成很了不起的事。你要把它留着去称赞真正的最高成就,例如他第一次接到球。
惩罚会妨碍积极情绪,因为它很痛苦而且会激发恐惧。它同时也会阻止孩子去掌控和驾驭,因为孩子被吓呆了。但是惩罚不会像无条件的积极评价那样引起大问题。斯金纳认为惩罚无效是完全错误的看法,它其实非常有效,甚至是行为塑造中最有效的方法,有几百个不同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但在执行惩罚上会出问题,很多孩子搞不清他为什么受到惩罚,而这个恐惧和痛苦会引伸到惩罚者和当时的情境上去。当这种情形发生时,孩子变得很恐惧、很畏缩,他不但会躲避被惩罚的行为,也会回避惩罚他的父母。
5.兄弟姐妹间的嫉妒
当孩子们成长到童年中期时,他们各自的人格特质和优势已经开始显现,父母大可以利用这些特点来化解兄弟姐妹间的嫉妒和竞争。
6.睡前活动
7.与孩子达成交易
8.新年计划
发展孩子的优势
发展优势就像发展语言一样,每个正常的孩子都有能力学会世界上的每一种语言。但是很快地婴儿就只学习他周边人常使用的语言了。等到12个月大时,婴儿发出的音就很明显地类似于他的母语了,其他语言的特殊发音开始逐渐消失。
我现在虽然没有证据可以说新生婴儿拥有24种优势,就如他们天生有能力去学世界上所有的语言一样,但是孩子的优势在出生后的头6年里,会逐渐固定到他擅长的方面。当小孩发现自己在做某些事时,会受到称赞、关爱和注意,他们就会刻意多做这方面的事。塑造孩子个性的过程是他的优势、兴趣和天赋的交互作用,当发现在自己的小小世界中什么是有效的、什么是行不通的时,孩子就会特别去发展他的优势而放弃不擅长的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