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总会有目的,而不管是外在的目的还是内在的目的,这也都算是自己的一个目标,也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而做出的行动。
而当然学习也有目的,比如在春秋,孔子的目的是什么样的呢?不同的人的目的会有所不同吗?那么学习又会有哪样的目的呢?我们的目的又是什么?
孔子曰: 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对于孔子来说,孔子学习的目的可能在很早就有了,他为了至于学,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和他一样,比如小人如何君子儒就有所不同,小人儒就是为了高官厚禄,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外在的目的,他们可能会为了考上一个大学,但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真正内在的志向,说不定只为了光宗耀祖,而君子儒不同于小人如的是,君子儒是为了利己达人,君子读经典,向内利己,向外达人。也可以说是修齐治平,总之是一个从内到外推的一个过程。
当我们学习的目的在本能的时候,大多是为了生计,为了生存,也就是多学一些知识能赚些钱养活自己和家人,而在这个层面的目的是外在的目的,并没有心中的道,也就是小人儒学习的目的。当我们学习的目的在情感长的时候,也许是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为了能给父母争口气,同样在这一层面的也是外在的目的,也是小人儒的目的。而当我们学习的目的是在理性强的时候,我们最终的目标可能是为了考个好大学,这样让自己才能过好一生,赚好钱,但是只上这样的目的也并不是应为自己心中有道有签名,也只是一个外在的目的,所以小人书的层次最多就是在理性层的。
但是当我们学习的目的是在于道德层的时候,那我们世上并不是为了外在的一个利益,而是真正有天命,有志向,用学习这样的方式向内利己,向外达人,始终朝向心中的那个道,而像这样的目的世上就是君子如的目的。
那么,等我们有了自己要学习的目标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去学呢?
在论语里有这样一则对话:
子曰:赐也,女以如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子曰:非也,予道一以贯之
当子贡认为老师是这样的时候,孔子却说他的道是一以贯之的,我认为也可以说这样的一以贯之是孔子的一个状态,也是学习的一个态度。子贡只是认为老师的利害之处是在于学识渊博,老师世上并不是这么认为的,这也是恰好因为老师的目标不是让自己的学识更渊博,而是不停的朝向心中的道,也就是一以贯之的道。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我认为我们也要有一种向上超拔的状态,一直不停的朝向自己心中的大道。
但是,这只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就是在修身的过程中的一种状态,那么这事实上也就包含了两个方面,也就是立即和达人,一个是向内的修身,另一个维度就是向外的达人,而这两者是不可以分开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当我们学习的时候,常常会说要回头复习,但是事实上如果是有两个维度的话,这并不是复习,而是在所学所知道之后,找到一个时机把它践行出来,也可以说这是在合适的时机运用自己的知,用阳明的话说就是知行合一。
那么当有朋自远方来的时候我们又为何会乐呢?这事实上并不是狐朋狗友,而是真正精神上的知己,当你有个这样的朋友可以互相理解和坚守自己的时候,事实上这就是真正的了,而这个朋友未必只是现实中的朋友,当我们在学的时候也许我们的知己并不是真正的人,比如在书上的文字,也许都是一种朋友。
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能理解别人为什么不理解自己的时候,事实上他就是君子,当有人不理解我们的时候,也许我们的反应是会很生气很委屈,但是真正能理解别人的人,就可以站到别人的角度来考虑,但同时,在他理解别人的时候同时会坚守自己,所以这就是君子对别人的理解和对自己的坚守。
所以说,学的目的如果仅仅停留在让自己吃饱饭,效忠父母,考上好大学来光宗耀祖的话,这样的目的并不是真正的大道,所以现在最重要的不是学习知识,而是真正找到自己心中的道,然后一以贯之地走下去,向内利己,向外达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