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学习一般而言都是有目的的。而这个目的也是要分大人物和小人物的。
小人物呢,他们想的可能就是小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而大人物在意的可能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当然小六艺也是要学会的)。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中可以看出,孔子,15岁就志于学。并且呢,他学的还不是小六艺。他把小六艺学完之后就转头去学大六艺。
那么对于小人儒而言,他们之所以学习,可能是不乐意的,甚至他们就要跟不想学习,只不过是迫于压力而不得不去学习。并且即使他们学会了,他们也很难行出来。
而君子儒他们学习一定数学的资金,感兴趣的他们想学习,他们也乐于学习,方他们学会某一点道理的时候,就会去尝试把它运用出来,这就是知行合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我们很多人都知道,但是有个问题,为什么学而时习之就会去快乐呢?因为他们,不是去复习那些可以死记硬背的知识,那样不仅不会快乐,反而会很痛苦,顶多有些暂时的成就感。他们是去实现自己已知的道理。就比如说他们懂得立己达人时,他们就会去尝试去实现。
荀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大致的意思就是说,古时候那些学者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而今天的有些学者休息,就有可能是装点门面给别人看的。由此可以看出时代在变化,人也在变化。那么我们是不是要自问,我们学习的目标变没变?对没对?
首先让我先剖析一下我自己吧!
在以前我在那种传统的公立学校(就是那种只要你学习好,其他的全都不管的学校)。 那个时候我简直把学习看成是一种罪,并且我也不喜欢学习,但老师硬让我们背下来,于是我就只能痛苦的在脑子中暂时的放下这些知识。幸亏现在我来到了贞元,来到了新教育的怀抱中。由此我理解了我以前的时候接受的教育,简直是全中国最黑暗的教育,很搞不懂为什么我在接受那种教育的时候不会想到去反抗,难道那是我的心已经麻木了吗?
但是现在既然我来到了新教育的怀抱中,那我我就有必要更改一下自己学习的目标了。以前我学习,我顶多是为了我的家长,和那些辛辛苦苦在教我的老师们,从未把学习和自己连接起来,所以那时的学习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块枯燥无味的鸡肋。我很讨厌他,但不能舍弃他。现在我发现学习,也许我感兴趣的东西了,我开始为我感兴趣的东西去努力,去拼搏 。当然,我也从未感到以前的困扰。
所以我的学习目标应该就是,去探索自己喜欢的领域。并且我们让自己发现各个学科的奇妙之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