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1+1”教学》武侠江湖简友广场
第三节 “1+1”学科教研指导思想 ——音乐学科教研指导思想(四

第三节 “1+1”学科教研指导思想 ——音乐学科教研指导思想(四

作者: 小子止一 | 来源:发表于2023-03-22 20:07 被阅读0次

(四)四个教学维度

1. 知识

音乐作为人类共同的语言,其知识性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1) “广”。就大的类型就可以分为器乐、声乐、舞蹈。

① 器乐:器乐又分为管弦乐、弹拨乐、打击乐等。

② 声乐:声乐又分为美声、民族、通俗、原生态等。

③ 舞蹈:舞蹈又分为拉丁舞、芭蕾舞、民族舞等。

这些都只是个性比较突出的分类方法。综合性表现形式还有歌剧、舞剧、音乐剧、京剧戏曲、各种地方戏等,犹如银河星辰数之不尽!

⑵ “深”。吹拉弹唱、载歌载舞人人都会。但是,古往今来多少艺术大师毕生沉浸在对音乐的不懈追求、陶醉之中,都感觉到音乐的博大精深,用毕生之努力也只是触摸到音乐海洋的冰山一角。

就像《老子》中所说:“道可道,非常道!一曰大;二曰远。”音乐之道何其广也、大也!为教之故,故强而容之!

① 节奏:一呼一吸、心脉搏动,日夜交替、四季更替,潮涨潮落、月圆月缺,花开花谢、草木枯荣,都在诉说着“节奏”的永恒定律。音乐的表现形式器乐、声乐、舞蹈也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着“节奏”,用不同的节奏表现情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所以,“节奏”是音乐的第一基础知识及技能,是通向生命节律的钥匙!

② 韵律:如果说“节奏”是事物运行的共性的话,那么“韵律”则是事物的个性化表现形式。每一事物都有属于他自身特色的“节奏”——“韵律”,随着事物的发展,其“节奏”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过程的表现形式我们称之为“韵律”。音乐的器乐、声乐、舞蹈也是以自身不同的“韵律”来表现事物的运动发展过程,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诠释事物的运动与发展。

③ 情境及思想感情:事物的运行与发展过程都有其自身固有的“韵律”。音乐创作者利用音乐不同的“韵律”写景表情、借境寓意,描绘事物运动发展变化,借境抒发情感念想。音乐欣赏者通过聆听、观看、联想等活动将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意境、寓意融入自身情感进行二次创造,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实现“以情传情、情意相融”,在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激发、培养人的审美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

2. 能力

(1) 听

① 听节律:每一事物都具有其特有的律动——生命节律。通过“听”,感觉、感受、感悟不同事物生命律动的异同及其意义,逐渐实现感悟、明悟生命律动的境界。

② 听韵律:每样事物都有其固有的生命节律,还有其生长、发展、变化过程中也如月之阴晴圆缺一样,有高低起伏、轻重缓急、强弱变化。事物的生长、发展、变化过程以音乐“韵律”的形式来进行表现,触发境与人的韵律共鸣。

③ 听情感:韵律共鸣,“情之所至”也。音乐是情境、思想感情意象化的产物,是人对情境、思想感情的再创造。所以,音乐的节律、韵律中必然蕴含着创作者对情境、思想感情的感悟、情感流露,音乐演奏、欣赏的过程也是自然而然地与创作者的思想情感、情境进行交流、对话的过程,达到与情境、创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的效果、境界。

(2) 看

① 看形体:观察形体的坐、卧、立、直、曲、收缩、舒展,体会形体表现、传递的情境、思想感情、精神状态,触发情感共鸣,达到美的熏陶、享受。

② 看韵律:观察形体、情境、思想感情、精神状态的变化,体会其所表现、传递的意境、情感意志,触发情感共鸣,产生情感交融,陶怡情志。

③ 看关系:事物的内在、外在的发生、发展、变化都有其独特性、联系性、规律性。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情境、感情变化的观察,发现、明悟事物发展变化之理。

(3) 想

想:联想、思考。感,由五入六,实现从客观世界向主观世界的转化。由实化虚,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天地万物皆有情!情境、思想交融、碰撞,一石激起千层浪,发散,发散,再发散!散之极,合之至。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为腹不为目。致虚极,守静笃。万象归一,德至道生。

(4) 行

行:行动,行为。观察,感悟,创作,表演,赏析。由感性认识、形象思维展开联想,进入抽象思维,发现、体验、感受、感悟事物、情境、思想感情的发生、发展、变化本身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引发创造,指导实际,回归本源,由虚化实,返璞归真。

3. 思维方式

(1) 形象思维:是场景、画面、情感变化通过五官感觉、感知认识,在大脑中以音乐的节奏、韵律、情感进行展示、表现的投影、再现,相对客观地反映客观世界。

(2) 抽象思维:大脑对五官感觉、感知认识的音乐场景、画面、情感变化等客观世界在主观世界中进行主观的改造、修饰、再创造,形成意象性的事物存在于主观世界之中。

(3) 逻辑思维:《老子》:“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是大脑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场景、画面、情感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在音乐创作、表演、赏析中进行的梳理、分析、判断、总结。

(4) 发散思维:《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主观意识对音乐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场景、画面、情感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进行融情、联想、创造。“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5) 归一思维:《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为腹不为目。”意象思维,追本溯源,返璞归真。

4. 情感意志

(1) 情感迁移:通过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场景、画面、情感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进行融情、联想、创造,触景生情,以情移情,情感迁移。

(2) 意志品格:在音乐的观察、创作、赏析中情感迁移,潜移默化地对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进行感化、熏陶,从而塑造良好的思想品德、探究意识、创造意识、三观意识。

(3) 感悟:情之所至,行之所往。通过音乐节奏韵律赏、吹拉弹跳唱等活动,观察、创作、赏析、感悟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感悟事物运行之理,感悟生命节律。

(更多具体的教学方法、策略可以借鉴、参考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张湘君主编《以学定教 以教导学:教学模式和课型是选择与应用——中小学音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版。)由于每一种教学模式所遵循的文化背景、教学理念的不同,其具体教学设计也就有所不同。在借鉴、参考其他优秀的教学模式、案例时,要注意依据自身教学的文化背景、教育教学理念进行辩证性、批判性的转化、吸收、改造,塑造属于符合自身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三节 “1+1”学科教研指导思想 ——音乐学科教研指导思想(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hzl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