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散文想法
历史13——商鞅,为法而生,为法而死

历史13——商鞅,为法而生,为法而死

作者: 贪财的老猫 | 来源:发表于2019-02-22 10:04 被阅读12次

    一、自古名臣与红颜,不叫人间见白头

    公元前338年,咸阳。

    那天的天气或许是阴沉的。

    继失去了中兴之主秦孝公之后,秦国子民又要目睹变法强秦富国强兵的总设计师商鞅的落幕。

    监斩官一声令下,鞭声响起。

    五匹马奋力向着五个方向狂奔,威慑六国的大秦商君就这样变成了四分五裂的尸块。

    《史记·商君列传》中这么记载:“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而《战国策》中则江:“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面对这血腥而又残忍的一幕,我不知道秦国的子民心中会怎么想。

    或者他们会感念商君苦心孤诣二十年变法强秦的功绩而心生怜悯。

    或许,也如《战国策》中所说,秦民因为商君严刑峻法而死难的亲属而怀恨在心。

    可是,我或许能够清清楚楚的看明白,站在城头上观刑的秦国君臣的无耻和冷酷。

    在这场变法中,秦国的老贵族是失败者,百姓或许是受害者。但是,秦国的军功贵族不是,秦国国君也不是。

    当年的秦国需要有人来变法强秦,而如今的秦国,却再也不需要一个商鞅来碍眼了吧。

    二、入秦变法

    不由得,让人想到了当年商鞅入秦的时候。

    那时候,商鞅还是卫鞅。

    卫鞅可不是无名之辈,他是当时的天下第一强国魏国的丞相府属僚,名相公叔座的看重的人才。

    当初公叔座年老将亡的时候,魏惠王去探望,问之以国事。公叔座推荐卫鞅作为自己的继承者,说他” 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史记》中说“王嘿然”,可见当时的魏惠王是并不把商鞅当回事,可是就是这个不当回事的年轻人,却让将来的魏国吃尽了苦头。

    在魏王要走的时候,公叔座建议魏王杀掉卫鞅,魏王也没有听。

    差不多同时期,秦孝公嬴渠梁在秦国张榜招纳天下贤才,想要变法强秦。

    这个时候的秦国,不过是僻处西陲的一个弱国。再也没有穆公时候称霸西戎,称为天下霸主的朝气了。

    甚至在和魏国的战争中,连连战败,献公耿耿于怀而死,关东六国欲要裂地而分秦,天下的百家士子也尽皆“非秦”。当年的“春秋五霸”之一,平王东迁的护驾诸侯已经奄奄一息。

    那个时候,大多数的士子,是不愿意去秦国的,就像现在,大量的大学生不愿意去西北一样。

    可是,商鞅去了。

    用一句老套的话来说,商鞅入秦,只不过是商鞅人生中的一小步,却是中国历史中的一大步。

    在华夏大地的西北,古雍州之地,商鞅见到了秦孝公,邂逅了秦国。接下来的剧本,就完全符合中国传统了,明君遇到了贤臣,然后君臣相得,开创了一篇盛世华章。

    犹然记得,商鞅在跟秦国保守贵族论战的时候说出话语: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理之循?”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在中国这种“崇古”的社会,统治者执政政策都要从《尚书》《诗经》里面寻找支撑,人与人辩论,都要引用古人名言的中国,居然有人敢于公开喊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它给之后中华民族的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撑,也开了创新疑古的先河。

    震耳发聩,气势磅礴,莫过于此。

    但是,严刑峻法,质疑上古,又是多么的不合时宜?连太史公,也说商君是“刻薄寡恩之人”,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又哪有这样一个异类的生存之地。

    所以,商鞅死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13——商鞅,为法而生,为法而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ies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