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尚龙老师文章品读心情随笔散文
送你一片孤独,你能消受吗?

送你一片孤独,你能消受吗?

作者: 岁月如梭兮 | 来源:发表于2016-08-01 16:17 被阅读142次

    周国平说:在舞曲和欢笑声中,我思考人生;在沉思和独处中,我享受人生;有的人,在沸腾的交往中辨认自我,有的人却在安静的独处中辨认自我。

    记得我的一个同学这样评价我:你这个人很独。

    很遗憾,我用自己历来的秉性和惯常的方式,为自己“挣来”了一个“独”的标签,却没有取得孤独人士该取得耀眼成就,真是惭愧。

    一直以来,我都不是一个善于与人交往的人,应该说,我算得上是一个善良的人,心怀感恩和同情,只是脾气不大好,自尊心强,总之就是不知如何与人交际。

    一直以来,我也为交际与独处的问题苦恼过,看到大家热闹地谈笑,有时也会愿意积极加入,可是一旦加入了,我很快就会感到无聊和失望,继续在话题中耽搁,简直就是对生命的浪费,找个理由,迅速撤离;久而久之,我便失去了参与类似谈话的兴趣,比较之下,我更喜欢独坐在窗前,静静地思考,时而低头看看手里的书本,时而抬头看看远处的天空和树木,纷繁的想法和思绪就像蒲公英的翅膀,漫天飘飞,一时也没有头绪。

    离开学校,已经有七八年的时间,我依然会被交际和独处的问题困挠,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圈子,就有交际,向来自视清高与不善交际的人,没有强大的信念作支撑,是很难走出这个心灵困境的。

    问题依然存在,困惑一直不曾离开,我以为环境的变迁会改变我的心性,改变我的认知,事实证明:“独”将是我一辈子的标签。

    读书是我这些年一直不变的习惯,无论是那些痛苦的日子,那些迷茫的日子,还是那些失败的日子,那些动摇的日子,书籍一直是我不离不弃的朋友,我感恩这个忠实的好友对我不离不弃的照顾,因为,困挠我多年的问题,又一次在书籍中找到了答案。

    最近在读《奥巴马传》,说实话,我不喜欢历史,不喜欢政治,但是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和人物传记,都不开历史这个轴线,这是定律,我无法破解,只有接纳。回到《奥巴马传》,这本书中,最打动的莫过于奥巴马初到哥伦比亚大学就读时,通过读书与思考,一点一滴地告别迷茫的青春时代。面对灯红酒绿的大都市,奥巴马沉静下来,每天坚持跑步3英里,锻炼体魄;每周日进行斋戒;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学习和反思上,偶尔还会写一些诗歌。长时间的读书和思考,使得奥巴马在智力方面迅速成长,这种内在的成长,奠定了奥巴马日后大放异彩的坚实基础。奥巴马没有被大都市的诱惑俘虏,没有沉迷在纸醉金迷的世俗生活中,没有跟随当时的年轻人,长期混迹在酒吧和各种浮躁的聚会中,而是选择了孤独和独处,也正是这种力量,让奥巴马开始沉下心来,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未来,最终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无独有偶。

    前一段时间,看了小令君的《拼了命尽了兴》,一个超级给力的八零后,一本超级励志的人物传记,着实让我激动了好几天。印象最深的一个篇目依然是关于孤独与合群的。小令君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因为学习压力和家庭变故,小令君开始了一个人起床、上课、工作、吃饭、看书,再到后来的一个人旅行。独来独往的生活轨迹,招致了很多非议。当时的小令君也有着和我一样的困惑,因为这份孤独,也感到了难过和恐慌。为了缓解这种局面,小令君开始努力参加那些表面热闹的群体,努力地寻找话题,甚至插科打诨、大声说笑,以证明自己也可以融入这些“正常”的人群,自己不是孤僻的“怪物”。然而,事实再次残忍地告诉小令君:痴心妄想。因为,小令君很快就发现了:在热闹的人群中,根本就找不到自己,没有舒适,没有自在,有的只是空虚和无聊,还有浪费生命的罪恶感。这种分裂,让小令君痛苦不堪。后来,小令君给北大一位饱受争议的心理学女教师发了一封E-meil,将自己关于独处与合群的苦恼倾诉出来,希望得到老师的指点。很快一封影响小令君人生的E-meil出现了:如果你觉得没错,为什么要合群呢?正是孤独让你变得出众,而不是合群。但凡那些才华横溢、有所作为的人,都是会享受和利用孤独的人,他们在孤独的时候积蓄能量,才能在不孤独的时候爆发和绽放,你想淹没还是绽放?

    字字珠玑,点到小令君的心坎,也震撼了我这颗麻木颓废的心灵,至少,我也在这封邮件中找到答案。

    继续

    周鸿翔的《我只是敢和别人不一样》中的“王爷”堪称真正的“女中豪杰”:一个曾经土不拉几的屌丝女,最终修炼成百毒不侵的女王。“王爷”从来不认为自己应该“屈尊”去迎合那些所谓的“圈子”,趣味相投的人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朋友,无需迎合,无需劳神。“王爷”用自己特立独行的处事风格,为自己迎来事业和人生的双重收获,同时也招致了世俗的种种非议,只是“王爷”从来都不会在意这些浮萍一般的言语。一个人生活、一个人工作,一个人旅行看世界,就是这样一个敢于做自己,不屑于同任何“圈子”妥协的“大女生”,在俗人都不敢碰触的孤独中,游刃有余地过着别人羡慕嫉妒恨的生活,你敢说,你不心动?

    还有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的作者李尚龙,他的成长之路,也很好地诠释了孤独对于年轻人成长的作用。李尚龙的一篇《以你为你在合群,是在浪费青春》,建议所有初入大学的年轻读一读,倘若我在十年前读到这本书,我的人生也许会有很大的改观。李尚龙,在等着毕业分配的重点军校里,没有安于现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英语,当他拿着厚厚的英语书,对着墙面背单词时,被大家笑话“神经病”,然而,正是坚持苦练的英语,成为他重新选择人生的“撬板”,他毅然退学,选择进入新东方执教,一个偶然机会,李尚龙又开始写剧本,成立“龙影部落”,拍视频、拍电影,人生的大门正在一扇扇向他打开。如果当年李尚龙也如他人一样,等待毕业分配,他大概现在正在某个部队的办公室喝茶看报吧。

    等等

    那只特立独行的猫,当年在二本院校里挣扎,用“惨绝人寰”的努力,成了北大的交流生,一毕业便凭借着出色的英语水平,入职奥美。在如此高压的工作中,坚持下班后开始写作,现在已经荣居中国作家富豪榜,以230万的版税赢得了社会的认可。以为一直关注这只猫,她的努力和勤奋自不必多说。当年在东北读书的时候,赵星撇开身边吃喝玩乐的同学,无视他人阴阳怪气的挖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个人上课、打工、上培训班,经年累月的打拼,终于造就了今天的成功。虽然没有收获一起吃喝玩的“朋友”,却收获了从此一发不可收的辉煌人生,哪个划算,不必多言。

    ……

    这样的故事以前有,现在有,以后还会有的。

    这些在孤独中慢慢积淀的人,他们在远离人群和喧嚣的时间里,专心学习、提升自我,用别人无法理解的方式,做着别人无法企及的工作,努力拔节,疯狂成长。有一天,当你大放异彩的时候,终将惊呆那些曾经非议你的凡夫俗子;而那些每天忙碌地“奔波”在各种饭局、酒局、KTV的合群之人,最终将淹没于芸芸众生之中。

    周国平说: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是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仿佛一下找到了心灵归宿,为自己“独”这个标签找到了精神寄托,原来我不是那个唯一的“可怜的人”,我是有“组织”的人。

    好吧,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接受自己,接受现实,“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我主动远离人群,在自己的空间里,安静地同自己独处,平静地与书籍中的人物交流,不用担心世俗的搅扰和繁芜,如此,甚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f080542cd7be:我想询问,我是一个理科生,读书时代天天只知道学习,毕业后才发现自己情商太低,跟别人相处时总不知如何展示自己。工作了这是一份与人打交道的职业,专业能力还行,可是人际能力弱。我懂你刚刚说的独处的好处,自己有更多时间修炼自己,可是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我独处也不会像金子发光,所以我不断寻找怎样做才能合群,怎样才会有自己的朋友? @冰弦
        冰弦:@迟来的午餐 不必为了显得不孤独而融入毫无意义的群体,去找自己喜欢的人和志趣相投的团体!至于情商又是另一方面了,用你觉得舒服的方式对待别人就好
        f080542cd7be:@迟来的午餐 好的谢谢
        岁月如梭兮:@迟来的午餐
        独处和交际,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其实是缺一不可的,我的文章主要针对的是现代人普遍不愿独处,不敢独处的现状;对于你的问题,不用太苦恼,当一个人弱小时会特别在意周边的圈子,为此劳神,当你不断地提升自我,逐渐强大,所谓的圈子自然向你靠拢;当然,因为脾气秉性或者生活态度的差异造就的圈子沟壑,有时没必要执意介入;对于你的职业需要,对圈子的需求度较高,建议你,提高自我还是最关键的,其次,可以买一些对应的沟通技巧类的书籍,实力也是提高自身的软实力;建议你看一下《圈子不同,何必强融》,文中的观点很精辟;希望我的回复对你有一点帮助
      • 202a02411528:与君共勉
      • abce19df7137:有时候自己独处会有一种恐惧:我是不是一个怪物,为什么别人的圈子我进不去,也不想进?现在好像可以释怀一点
        abce19df7137:@微风中的月季花 好,一起共勉
        岁月如梭兮:@请叫我阿姨88
        推荐你去看一看周国平对孤独的解析,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孤独,我觉得特别深刻,也特别有共鸣

      本文标题:送你一片孤独,你能消受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igx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