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书写得如此之好,又是如此之年轻,只有特定的环境,才能出这样一个妖孽吧。见过都市的繁华,看过大地的苍凉,见过狠心的转身与背弃后的悲凉,一个人远离故乡寻找自己要找寻的东西,在这本书里,我看见的满满都是她生活的投影,甚至还看到她青春期时自己的梦想和父母的期愿不满的冲突。
先来说说缺点吧,一本烂书你得挑着看才看得到优点,而一本好书你也得挑着看才看得到缺点。
整篇文章未能营造出一个切实的画面,不知道为什么七堇年从头到尾都没有用人物对话的形式来带动故事,在文章中一切人物的话语都显得有些飘渺不可捉摸,不管说话的人是何种身份,说出来的话在文章中都是诗意化的,这样虽然会让整篇小说都显得空灵,但同时也远离了生活和地面。
七堇年为了渲染出全书的主题,在文中大量的使用了各种意象,如简生回忆中与淮一起乘坐的巴士、母亲的墓碑,卡桑回忆中爷爷对他说的话、年幼时的那片大地和天葬台。但是因为重复的次数太多因而略显生硬,有些引发回忆的场景也仅仅是无意之中的一个梦,把握的并不是很好。而且因为过多的画面回放导致了读者对主人公们现在生活的境况陌生而疏远,这一点只在卡桑跟随迦南到达尼泊尔后得到了补救。
而同时也是为了主题服务,人物因为反复的回忆,虚化,以及故事的不同寻常,导致人物的面孔都有些僵硬单调。譬如吉卜,他只在全文的第一部分出现,给读者的印象大致是高大而略显深硬的形象,虽然在卡桑喊辛和阿妈的时候流下了眼泪,但这也并未给这个人物增添多少血肉,或许作者可以借着吉卜和仁索的偷情来丰富这个汉子的侧面形象。全文塑造的最全面的形象可能是简生的母亲了,而简生和淮的面庞由于作者刻意的营造可能已经固化在读者心中了。
其实我本没有资格对她的作品进行评论,特别是在我本人的文学知识极其匮乏的基础上,可能我以为是不足的正是作品的点睛之笔,只是由于我的见识匮乏而导致少见多怪。一部作品是很难写成完美的样子的,就算只描写一个人也需要上百万字的工程才会让人满意吧,一个人的生活、成长、经历、细微的变动,情感的迁移,这么多东西又岂能是文字能够书写的。
所以七堇年已经写得很好了,让我从文字的方面感受到了一个新的世界,自从决定自己写点东西以来,看书的感觉都与以往不同了,总觉得想从手中的书里学点什么,而七堇年告诉了我书还可以这样写。
她的《平生欢》也是如此,不是几个人之间的故事,也不是一个人与不同人的故事,而是几个有着联系却仿佛离的很远的人不同的故事,然而这些故事都是殊途同归的,都隐约指向一个终点,那便是作者想让读者看到的东西,她让我感受到一部作品,如果没有写出让读者合上书本会轻叹一声的力量,是不足以传世的。
那么这本书究竟要讲些什么呢,一时之间我无法用语言来述说,作者用一本书都还没有讲明白的东西,我又怎么能用几行字说清道明呢。
寄托,依存,离别,背叛,失去,孤寂,苦难。这些东西频频出现的元素,在每个人物的身上折射,老实讲虽然书中有温暖的故事但我并未觉得温暖,虽然书中有无情的转身但我并未觉得寒冷,作者想要表达的并不在此。
而我最终的理解,大概就是这样两个词吧。
寻找与归宿。
by龙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