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标记读书后写字读点传记
一个大学校长与一座城的复兴

一个大学校长与一座城的复兴

作者: 靠谱庄小光 | 来源:发表于2015-03-04 23:00 被阅读509次


    书的封面

    我在新奥尔良的host是杜兰大学工作的教职工。当时他带我参观他们的学校,经过一片公园,许多美丽粗壮的橡树,在晨光中静静站立。而公园的对面那座有着洁白威严的希腊立柱的建筑是校长官邸。这也是Inevitable City这本书的作者,校长Scott Cowen曾经住过的地方。

    校长在书中说““新奥尔良建立在不可能建造城市之地,她漫长的历史中,将不可能变成不可阻挡之城的动力,令这个城市在一次一次的灾难破坏后不断崛起。”这也是书名《不可阻挡的城市》背后的意义。这座城市低于海平面,像是一个碗状地形,都是由高高的河堤围起。卡翠娜飓风再加上当时的河堤决裂,让这个城市超过80%被淹,数万人被困,整个城市的交通、住房、教育、医疗、商业完全被破坏,上至联邦政府下至地方政府,行动迟缓,城内哄抢、打劫、抢劫、杀人恶性犯罪也是不断增多。

    在政府失效的情况下,这个城市开始了自救,而Cowen校长就是其中一名担起新奥尔良重建任务的民间领袖。这本书分为10章,每一章都会分享一个他认为领导力所需要做到的事情,并触及到城市重建的某议题和他怎么做、新奥尔良怎么做。不少人都认为这10个忠告有点放之四海皆准,并且期待他能够更详细披露各种与政府、其他机构谈判妥协合作的内容,虽然没有满足这些期待,但这本书,仍然是一本很全面了解灾难后城市、社区重建的参考书。看完之后确实觉得还是单层叙事更好些。另外对于zoning和重建的一些设计还是有很多不懂。囧

    Co'wen校长

    第一章Hard Call:灾难发生后,校长与市长、市议会等政界人士一起向小布什总统要求救灾款。但小布什政府尤其是FEMA组织的迟缓给事情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作为校长,他开始思考学校住宿、课程改革、人事变革、最基本校园服务的回复、教职工住宿和子女上学问题。受经费紧缺的影响,他做了很艰难的决定,取消了部分系的博士课程,辞退了一些终身教员,招来不少骂声。杜兰大学被誉为是美国南方的常春藤,历史悠久,是新奥尔良规模最大的雇主之一。它也是一个主要是白人的学校,位置也是位于所谓的Uptown上城白人居住区。科文校长除了向校友求援争取捐款之外,先是对学校的人事、课程等进行了改革,社区参与被正式加入了杜兰大学学生的课程中,建筑系学生参与房屋设计、城市规划相关的工作,教育系专业的学生参与新奥尔良受灾重的低收入区的教育工作,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可以参加针对降低城市犯罪率,防止青少年加入帮派相关的教育工作,医学院开了简易诊所,为受灾民众提供基本的救助……这些项目至今仍运营。这一章的万金油领导力信条是"Do the right thing”。

    新奥尔良地图

    第二章:Chocolate City。巧克力城市,是当时的新奥尔良非裔市长Nagin引发巨大争议的说法,这个词代指非裔人口众多且领袖为非裔的城市,当时市长在重建工作一年后说,上帝的意旨是让新奥尔良成为一个巧克力城市。

    这章里,校长回溯了新奥尔良的历史,尤其是重建时期(1864-1877年)的非裔的生活情况,还提到了1896年高院的普莱西诉弗格森案(Plessy v.Ferguson)确定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客观上承认了隔离制度合法性,1862年《莫里尔赠地法案》联邦法规要求赠地建立的学校只录取白人,正是这些法案,让原先基因中就含有多样化的新奥尔良变成了一个越来越分离,种族隔离越严重的地方。

    飓风期间,新奥尔良河堤破裂,非裔聚居区受灾惨重。媒体采访了跟校长一起参与重建工作的几名白人商人和领袖,他们的说法被媒体歪曲理解,媒体描述的他们,认为卡翠娜能够让新奥尔良有机会重头再来,因为非裔居住区受灾最惨重的,当时的重建会议上有方案要求放弃这些本来就在海平面下的受灾地,反正再建也还是会被淹,因为媒体对这些消息的报道和渲染,非裔民众的不满情绪激增,甚至有声音认为,当时河堤决裂并非是卡翠娜,而是有人故意为之,就是为了把非裔赶出新奥尔良。河堤被人为破坏,以驱赶黑人的事情历史上确实曾经发生过。校长分析,市长的讲话可能正是对这些纷扰的一次回应。作为民选官员,市长必然是需要争取非裔选民的支持。这一章校长就提出了领导力的第二个万金油定理:寻找共同点。

    第三章The City that Care Forgot。这章的定理是全面掌握事实。这章主要是聚焦新奥尔良的高犯罪率和少年帮派问题。校长提供了许多了解新奥尔良犯罪率、谋杀率情况的信息渠道,随后介绍杜兰大学的几个学员在central city的工作,与许多NGO合作,帮助房屋重建、社区建设、教育等各个方面。另外这章还介绍了杜兰大学和一些帮助危机少年(At-Risk kid)的NGO的合作项目。少年不少学之后容易到处游荡被帮派吸纳,因此杜兰大学与当地的NGO合作,参与了从心理干预、识字教育、技能培训等不同的领域。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个合作机构是YEP(youth empowerment program),过去近10年,每年都可以帮助约1千名少年,受到了大量的联邦和州各级的支持。YEP的项目有识字,心理咨询、生活技能培训,少年犯回归训练,课后活动项目、少年犯重新融入社会训练等。

    第四章The program we all live with,定理是了解事实。

    在这章里,第一次知道了Ruby Bridges,美国民权运动的女英雄,6岁时的她是南部第一批进入白人非裔混合小学的女孩子,一生都在致力于促进非裔融合。这章主要是讲教育问题。美国虽然废除了隔离制度,但其实现阶段学区学校内的隔离现象其实还是很严重的。

    这章主要是讲Charter School和公校。飓风基本上是摧毁了新奥尔良的教育系统,重建、学校复课、课程,问题重重。灾后,school board批准新建20所Charter school。重建教育系统,如何缩小差距,减少公校与charter school之间的差距,缩小白人与非裔的差距等都成了问题。

    2005年路易斯安那州立法,112个学校都归州RSD管辖,只有16所较成功的由当地的OPSB管理。这等于是直接将手术刀伸向了僵化的公校系统,许多学校需要整顿、关闭。校长成为教育委员会的主席,开始商议如何重建教育系统。定下指标,(高毕业率、低辍学率、分数高、大学录取率高、工作培训项目多、环境,所在社区对学校的期待、专家意见、目前存在的权利结构,教育的策略......)确定调研对象,从学生、家长、校长、学区、专家处了解事实。校长认为,新奥尔良情况特殊,非裔数量众多,本来的基准线就比较低,又存在很多的大城市社会问题,必须由charter school的充分竞争,才能解决新奥尔良的教育水平。里面也举了很多当地的charter school的具体情况,分析了一些存在的问题。2007年校长作为主席的角色有所变化,转变角色,成为一个facilitater, 建立了Cowen Institute for public education initiatives,调查研究州级和市级的学校情况,各项指标,持续帮助新奥尔良的教育改革。

    第五章:这章跟社区复兴相关。校长提到了“外来的和尚”城市规划师Ed Blakely,用他的满嘴跑火车和不靠谱作为这一章信条的“aim high”的反面教材。

    里面有提到新奥尔良越南裔社区在灾难后恢复较快。在新奥尔良的时候,去Cafe Du Monde,发现里面的服务生都是越南人。看到这一章终于知道为啥了。1975年,很多越南人因为越战成为了难民,大部分是天主教徒。在灾后,天主教教会,一个神父Father Vien成了一个很关键的人物。校长说,当时fater vien很关心社区健康和教育问题。校长牵线搭桥,介绍了杜兰大学建筑系的负责人给神父认识,帮助进行社区房屋建设、绿地建设等,还介绍了医学院,帮助设立社区诊所。教堂提供了避难所,为语言不通的灾民提供翻译服务,Father Vien还申请成立charter school,帮助英语不好的越南裔孩子上课等。

    这章也提到了布拉德皮特在新奥尔良的MIR(Make It Right)重建项目。着个项目是在受灾最严重的Lower9thWard,非裔最集中的地方。这些新房子都是环境友好型,受到了很多赞誉,校长对皮特的贡献也是评价很高,但是他还是提到,希望能够更多的保留新奥尔良的传统和社区文化。

    而校长更推崇连锁书店Barnes&Noble创始人Len Riggio的Project Home Again。校长认为灾区重建并不只是建房子,是一个社区重新焕发生机。新屋并不像MIR那么张扬摩登,是传统的craftsman style,也给居民提供了很优惠的购物贷款,PHA还在受灾社区对房屋进行评定,好的留着,坏的拆了,完全无法重建的跟市府换地。

    另外还介绍了在upper 9th ward的重建情况、TCC参与的具体项目。还介绍了Hollygrove的重建故事,在这个故事里老年人发挥了重要作用,AARP联合学校为老年人提供领导力训练,老年人们发挥余热跟很多宗教组织一起为社区的健康、经济发展议题一起联合出力,动员社区保护社区活动中心,把中心重新变成了一个提供教育、提供社区种植菜场等活动的中心。

    MIR生态屋

    各种新奥尔良的常见建筑:

    Creole cottages, craftsman bungalows, European townhouse, shotgun. Camelback

    第六章:Fight, fight, fight。这一章是关于灾后城市规划的“恶仗”,信条是stand up for your beliefs”。 

    飓风后,非裔住客无家可归离开新奥尔良,很多人未能投票,结果选出了全是白人的市议会,四大公屋(Big Four)住客前去抗议遭胡椒喷雾,最后公屋铲除。大的开发商拿着政府的重建资金,还出现联邦政府官员趁机贪污的情况。他还讲了Charity Hosptial被拆的事情。这是少数族裔很依赖的医院,在飓风中损失惨重,但最后也被铲掉了,很多住客们甚至都没回来,也不知道自己屋子被拆。新奥尔良新建了一个新的医院,校长认为医院的business model不行。

    另外这章里还说了新奥尔良的社区报纸“Times-Picayune”争取生存的故事,很多新奥尔良人发请愿书,要求拯救报纸,还有富人出手收购帮助报纸生存的后续。我在新奥尔良的时候,TP都是摆在架子上最显眼的位子上。

    第七章:Grow Dot. 信条是Make Contact。Grow Dot是新奥尔良的一家社区少年农场。美国一直都注重社区建设,现在的城市治理也越来越重视发挥社区的作用。这章详细展开了在第一章就介绍过的大学志愿项目。这些项目由Tulane’s Center for Public Service管理,跟各家社区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合作。GD这家少年农场,一方面吸纳了许多少年。因为这些少年结束了基础教育之后如果不上高中,不上大学很多人都没有事情做,这个中心把这些少年吸纳进来,培养他们的技能,他们生产的农产品直接供给社区,中心还帮他们找工作。这些中心跟社区内许多餐厅关系也很紧密。这种来自社区,给予社区的做法也受到了很多关注。另外也有新奥尔良的知名大厨开创奖学金项目,培养学徒。

    新奥尔良的社区重建的一名人士Craig Reconcile分享一些工作基本原则:

    “rub elbows,go into the neighborhoods, gain trust, create a world, tap passion, go back to core values, gather people to the cause, be present, branch out, build relationship”。

    第八章:Inflection Point,信条”创新“。卡翠娜的重建期,也吸引了很多新的创业者到城市来。这章主要是关于entrepreneurship和innovation。我在新奥尔良的时候,问我的朋友,这个城市主要的就业是什么,我们也聊了很多路易斯安那州的政治问题。他吐槽了很多州长金达尔,介绍说新奥尔良的主要行业包括航运、钻油、旅游业相关的产业等。这章里,校长介绍了很多他认识的年轻创业者,包括在三轮生意、新型牙膏、海浪发电、风能。杜兰大学的商学院也建立新项目,给当地的食物供应者们提供贷款,帮助他们恢复并扩大生意。

    第九章,Let the good times roll。这章的信条是拥抱情感。说到新奥尔良,不能不说爵士、美食、Mardi Gras。Mayfield是新奥尔良的文化使者,也是爵士大师。他说”Musical expression is intimately linked to social striving, memory, healing and hope, which is why it is so central to the life of this city. ”他相信音乐可以治愈这个城市。在新奥尔良,很多音乐类的公益组织希望让下一代参与到文化传承,而减少暴力,比如杜兰大学的学生参加Roots of Music课后培训项目,帮助这些小孩保持好成绩,小孩的数学和英文成就够好的话,就可以在每年的Jazz Fest上表演,让这些孩子成为音乐家。新奥尔良有很多嘉年华,很多游行,就算担心安全问题,但都一直会举行。

    当年的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就曾被关进少年拘留所,正是在拘留所他学会了乐器,进入了乐队,正是因为这个起点,他的天才逐渐显现。当地许多活动家也一直在要求当局更好地管理维护与他相关的遗迹遗产。

    这章也推荐了美食和Mardi Gras,正当我想这个embrace emotion有个毛关系的时候,校长说:

    “Leaders embrace emotion, they cherish what is small scale, individualistic, noncommercial, and not for sale…They recognize that resistance to change is a part of any meaningful transformation, and they respect the passing on of tradition.”

    第十章,校长说起了小时候自己的学习障碍和毅然参军的故事。参军时认识的好朋友,两人相互鼓励的故事。还有当年他在白宫要求一个从opportunity kid成长为社区活动者的年轻人到新奥尔良参与建设的故事。继续强调charter school的重要性,博物馆等社会机构参与教育共同努力,万金油 be true to core value。。。囧。

    二月的读书:

    I Am Malala,很为小女孩的勇气感动,虽然关于巴勒斯坦各种执政党、塔利班各种名词都有点晕乎。

    《伟大的盖茨比》:味同嚼蜡的伟大的盖茨比中译本,计划开始看英文版。

    《漏船载酒忆当年》:杨宪益先生的自传,后来才知道这书原来是他用英文写后来翻译过来的。总觉得中文少了点啥。故事很精彩,前半部分,有风流名士之感。后半部门比较跌宕悲惨。

    《冬牧场》:貌似已经蛮久没有读到这么有意思的中文书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很羡慕李娟能这么细致地为读者描绘出这么生动有爱的世界,每个人物都是如在眼前,对野外环境的描述、对游牧生活寂寞、艰苦的描写也是深刻贴切。看她的文字,会觉得时间在那里也像是掉入了一个减速区。

    《The Inevitable City》:。因为公司恩赐假期,有机会去了新奥尔良,很巧从纽约市立图书馆借到关于新奥尔良在卡翠娜飓风之后复兴重建的书,因为实地旅游,对这本书印象更是深刻。所以想着写这篇读书笔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大学校长与一座城的复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cfmx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