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志读书破局智慧
《亲爱的安德烈》:95后的我和安德烈产生的四点共鸣

《亲爱的安德烈》:95后的我和安德烈产生的四点共鸣

作者: 啊呦日记 | 来源:发表于2018-07-25 14:22 被阅读52次
‘’两代共读的36封家书‘’

      记得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是18岁,读完之后,我和很多书中来信的读者一样产生很多共鸣。我钦佩龙应台对儿子有着开放的思维,对自己有着安然的生活,对社会有着独到的见解。同样,我惊讶于安德烈的敢说敢做,思想开阔,还有他的妙语连珠。当然,那时的我最羡慕的是他们两代人的沟通方式,他们可以怼别人,怼社会,怼国家,甚至互怼,因为那时的我正是以爱为借口与父母互相冷漠着。

      五年后,我褪去18岁的青涩和幼稚,交织着理性和感性同父母相处着,再次翻开这本书,不再仅仅是钦佩和羡慕,更多的竟然是和18岁的安德烈产生的共鸣,怕之后忘却,就在今日一一记下,不知阅读到这篇读后感的你是否有同感。

‘’放空自己,走进18岁的你‘’

-我们是缺乏叛逆的一代

      85后的安德烈是这么想的,95后的我亦是如此,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仅几十年成为国际上数一数二的大国,而我们这一代大多生长在舒适、有教养的家庭中,没有什么真正的痛苦与需要挑战的事情,这让我们也找不到需要叛逆和冒险的东西,就比如说我,我可能更年期到了,叛逆期都还没来。

”一切都是小小的”

        这里的叛逆,并不是说和老师顶嘴,和父母作对,校外约架等初中生叛逆,而是对某个阶段,某个制度,甚至某种文化的叛逆。就像书中所写道的那场香港大游行(这对于我们还是比较疯狂的),本应是为民众利益所举行的游行活动,但所到之人中大学生寥寥无几,这不禁让我想起以前的五四运动,这两个场面产生鲜明的对比。正是因为中国的日益强大,本该是后起之秀的我们却成为一只只双耳不闻窗外事的“小绵羊”,我们对政治、经济、国际情势一概不知,因为我们知道天塌了有人撑着,这么说好像是件好事儿,但正如安德烈所说的那样,这正是青年的悲哀,我们对世界完全淡漠,只关心自己的小圈子。

“逃避国家”

-我们需要寻找自己的“性、药、摇滚乐”

      在德国长大的安德烈比起我们自然是要开放早熟的多,毕竟他们14岁就迎来了成人礼,安德烈在信中写道的“性、药、摇滚乐”让一众读者误解甚至引来了龙应台的疑惑,但我们都知道这只是隐喻。在我这个年纪,寻找不一定是陪伴终生但一定是互相喜欢的人,很遗憾目前还没找到;寻找能治愈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行为,很庆幸我是喜欢读书的;寻找能释放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音乐亦或是写作。这么分开一讲就显得淡然无味,不得不说“性、药、摇滚乐”这几个字直白却浓墨重彩。

"年轻却不清狂"

-妈妈,我长大成了“别人”

      整本书最浓厚的色彩就是母子情了,印象最深的是开篇的一句话

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

                                                                                                                        ——龙应台

      是啊,爱成为冷漠的借口,因为知道互相相爱,所以不讲话也不奇怪,讲错话也不怪罪,不过关于这一点的感慨,我选择另写一篇来写,这段还是讲讲和安德烈的共鸣。是的,我长大成了“别人”。

”我是个百分之百的混蛋“

      乍一听真的是很“大逆不道”的一句话,但这里的“别人“并不是指不履行赡养义务,亲情沟通,爱的交流的陌生人,而是对自己已经长大的独立宣言。还记得前几天,我一开门就看见妈妈帮弟弟系鞋带,其实他已经13岁了,是的,是个不尴不尬的年纪,但确实可以自己做很多事情了,起码应该会系鞋带。这是个小到不能再小的事儿了,但单就这事能看出我妈受不得一点我们对她的冷漠。有时我在想东西,她就问我为什么不开心;我在看电视,她问我为什么不开心;我在看书,她问我为什么不开心......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长着一张好似写着家国情仇的脸的缘故。

”阳光照亮你的路“

      还记得龙应台的小儿子菲利普说德国看年龄,中国看辈分,我真的很惊讶一个14岁的孩子怎么能说出这样的一句话,点的很准。就比如我妈陪我去看病,就算我已经20多岁,医生还是会问我妈关于我的病情。

      我还是希望未来能加强自己的独立能力,少蹭父母留下的固定资产,去创作属于自己的人生财富,虽然几个小时我正吃着妈妈买来的冬枣......

-文化,需要逗留

      安德烈刚来香港时,吐槽这是一个没有”咖啡馆“的地区,这个感觉就像我去上海一样,所有人都匆匆忙忙,我有一种想抓住行人的冲动,因为怕他们快到起飞,我适应不了这种紧凑感,不知是我爱生活还是抗压能力差,所以毕业后我回到了二线末尾城市,虽然工资不多,但有闲暇时间看书写作,也许很可笑但说实话我是把写作作为我的主业来看待......

”秘密的、私己的美学“

      文化,需要逗留,成功,需要沉淀,随着自媒体的流行,大家一股脑的投入这个行业(包括我),我看到过《三个月达到达到10w月薪》,《标题取的好10w+不是梦》等等文章,一开始的我也点进去看过,这些赤裸裸的硬广也让我心动过。我加了很多投稿平台,加了很多需要稿件的公众号,也投了几次低质量的稿子,但仔细想想我是为了什么而写作,当然钱是一部分,我是希望以后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靠写作养活自己,但任何工作都需要积累,写作更需要。活跃思维的培养,深厚文化的积累,专业领域知识的深入都是需要不断摸索和学习的。我开始慢慢静下心来,去感受书的魅力而不是钱的诱惑。因为我也感受不到钱的魅力.......

”藏在心中的小镇“

      其实说起共鸣,四点真的写不完,这本书中的每一封信都可以拿出来单独写一篇。我想接着写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来感谢龙应台和安德烈的的这堂课,不说了想给我妈妈打个电话了。

      对了,如果你有时间,可以留下你的心得,看法,没有时间就等有时间的时候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亲爱的安德烈》:95后的我和安德烈产生的四点共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ije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