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会的伙伴们推荐了一本《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是著名作家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36封家书的结集。
看完后,让我对亲子关系有了一些思考。
14岁到18岁,有一点小叛逆,有一点小秘密,很多事,都不愿意和父母分享。
安德烈14岁的时候,龙女士因为工作原因离开了家。三年半未见,再次见面,18岁的安德烈冷冷地看着龙女士,不愿和她交流,不愿和她相处。
母子之间放佛横亘着一道无形的墙。
于是,龙女士想办法开设了一个专栏,以“一旦答应就不能开天窗”的方式向儿子发出了邀请。
专栏写了三年,并成了现在的《亲爱的安德烈》。
母子俩的通信话题很广,涉及两代人的感情教育、文化差异、人生理想、世界观和价值观。内容真实,令人感动,很受读者欢迎。
说点书里有趣的内容吧。
母子俩讨论“穿衣”这件事,很像我们身边的一对母子。
安德烈说:
你为什么不花点时间,好好思考“打扮”这件事,买点贵的、好的衣服来穿?难道你已经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东西?还是说,你已经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经定型得不能动弹?
一般母亲听到自己的儿子这么说自己,肯定生气极了,龙女士却没有。她说:
想到你的信把我描述得如此“不堪”,我低头检视一下自己:今天穿的是什么?
一件青烟色的棉布薄衫裙。直筒形的,假如你拿一个大塑料袋,在上面剪出一个半圆,两翼剪出两个袖洞,就是了。
我出门的时候,是会“打扮”的,安德烈。不过衣服总是白色或黑色,看起来像是一个“极简主义者”的行动宣示,但真正的原因是,
一,我哪有可能把时间投掷在衣着和打扮的琢磨思考上?
二,我可能在用所谓“极简”美学来掩饰自己其实对“美”和“品味”缺乏心得,没有成就。
上中学的时候,我的母亲也曾给我写过信。不过,除了学习之外,从来没有“穿衣”之类的内容。
说到学习教育,我想起上周央视4套《文明之旅》播出的一期关于“家书”的节目。
《梁启超家书》中收录了一封他给大女儿梁思顺的一封信,里面写到:
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要着急。
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作甚,着急他作甚?”
“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想想身边一些父母,孩子考95分,都不行,非得逼着,一定要考个第一名才行。
虽说,时代不同了,但我觉得,教育的精髓是相通的。龙女士和梁先生的教育思维,值得我们学习。
再说一点感受很深的内容吧。
母亲问儿子:你将来想做什么?安德烈很不屑地答出了十项人生志愿。于是,母亲回答了一封经典的“给河马刷牙”。她阐述的快乐工作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快乐的工作: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儿子同样问了母亲几个问题,龙女士的答案很精辟。
1、这世界你最尊敬谁?给一个没名的,一个有名的。
没名的,我尊敬那些扶贫济弱的人,我尊敬那些在实验室里默默工作的科学家,我尊敬那些抵抗强权坚持记载历史的人,我尊敬那些贫病交迫仍坚定把孩子养成的人,我尊敬那些在群众鼓噪中仍旧维持独立思考的人,我尊敬那些在鼓励谎言的时代里仍然选择诚实过日子的人……
2、哪一件事,或者决定,你但愿能从头来起?
象棋里头我觉得最“奥秘”的游戏规则,就是“卒”。卒子一过河,或动或静都没有回头的路。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不回头的“卒”。
这话如果用电话,或者微信传达给对方,估计会忘记得很快。因为附注到纸上,所以,更能深入人心,让人印象深刻。
很多父母和子女,彼此深爱,却不一定相互认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他们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
很多时候,他们同处一室,却并一定有话可谈。很多时候,父母和子女之间,需要一封信。这会让我们豁然开朗。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