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节依旧是滕文公对于滕国的“琐事”在烦劳孟子,而孟子给予的回答愈加的高明与有效。
第一段:滕文公说明自己日常对于大国的所作所为,但是并未换来和平的状态。
第二段:
第一句、昔者大王居邠~不得免焉:
说明:这一句话说明了周太王对狄人的侍奉过程,但是依旧未得和平状态。好似《六国论》中六国对秦国的侍奉一样: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唯一的区别是这个时候就只有周太王和狄人两个势力的存在。
引申:(类比)文中“侍奉”类比如今明显的社会地位差距(明显的上位者与下位者的垂直差距或强势对弱势的垂直差距);文中“威胁”类比平等、互助、完善的人格等。其实,每个人在走上社会之前,是没有明显的差距的,唯一存在的差距是阅历、经验的差距,除此之外,人是几乎平等的存在(我有我的认知,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能力,你有你的天赋……)。而,若一旦在本质上出现了差距,形成了所谓的“侍奉”的阶级情况,则会对上位者与下位者的人格造成一定的损害,甚至出现人格缺陷:认为人生而不平等、认为不该互帮互助,认为下位者对上位者的所作所为是理所当然的存在。所有种种,只会让社会生活变得更糟,只有当社会上的“势力”强度趋近于平衡的时候,这样的社会才适合每个人去生活。
第二句、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从之者如归市:
说明:此句重点在于“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其意为:当时太王所侍奉的狄人是想要周太王的土地,势必会发动战争。战争的目的是土地,而战争的结果无非就只有两种,其一、守住;其二、没守住,而最本质的结果是必然会死人。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东西,如今却变成了夺取人类生命的东西。
引申:(类比)文中“土地”类比成当今的社会环境。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社会属性,在走上社会之前,对社会定然都抱有想要报答其养育之恩的雄心壮志,也抱有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当新兴势力,满怀信心地走上社会后,看到的却是对己身的信念、勇气、善良、初心等的考验和磨砺,甚至是伤害,还得为了生存忍气吞声的坚守自己的物质财富时,他们还能坚守住真正要坚守的东西吗?在这个时候,我想是否能效仿周太王守住该守住的人民(我们守自己的心性与人格),短暂的放弃土地(我们短暂的放弃变得恶劣的社会生存环境)呢?
第三句、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
或是效仿周太王,亦或是坚守土地而让百姓倍受苦难(磨砺自己的人格与心性,尽可能的保留自己的准则与规矩),这都是自己的选择,最终的结果会是如何,只有社会与世界知道(你被磨砺了什么,你挣脱了什么,是好是坏,已然没有检验标准,只是说,你还是否拥有一个人应该拥有的东西,这是唯一需要在乎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