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文章:《梨花落》
文章作者:五分糖不加冰
点评嘉宾:三秋桂子2021
点评:
很久没有点评文章了,近来很忙,在简书上逗留的时间很短,有时候发完文章,等到下一次发文才登陆,在简书看文章时间有限,点评文章更是一再被搁置。
但是,看到好作品还是忍不住心里痒痒,不吐不快,比如这篇《梨花落》。
偶然在首页推荐看到这篇小说,就被标题吸引了。这个标题给我简单干净的感觉,一如小说文字风格。
忍不住打开文章来看,一口气读完,果然不错。
小说并不长,不足三千字,在动辄五六千字甚至上万字的短篇小说里算是篇幅短小的作品,但是小说读下来并不显得单薄,可见文字数量不能限制小说厚度,技巧运用得当,一样可以小中见大。
小说以民国为背景,这一点恰好合我口味,民国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时期。那个新旧交替的时期,个人命运与时代变革交织在一起,新思想和传统观念相碰撞,产生奇妙的反应。
同时,因为政局不稳定,文化反而获得意外繁荣,新旧文人轮番交战,思想反而比其他时期更加自由。所以,才产生了很多文学大家。
这篇小说采用了电影镜头的切换手法,选择三个不同时期写了男女主人公的三次相遇。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有些人一次相遇就再无相聚机会,男女主人公能遇见三次,足见缘分之深。
第一次遇见时,他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学生,青涩懵懂,第一次走进戏院,听的是《大唐贵妃》,不懂戏的他正在心生无聊时,忽然听到隔壁茶座传来少女模仿台上旦角的唱腔,台上一句,那位姑娘唱一句,虽然全无腔调却声音婉转动听。
姑娘不小心唱破了一句,他忍不住笑出声来,被姑娘和她的弟弟听到,隔着帘子夸了姑娘后,欣喜的她掀开帘子致谢,他见到了姑娘。
那样年轻的面容:皮肤雪白,鬈发乌黑亮丽,鹅蛋脸,杏眼,眼里闪动着娇俏。只一眼,他便把她印在了心里。只是,戏终人散,芳影无踪,徒留遗憾。
再见她时,他已经是一个军官,随军辗转各地,在一个异乡的舞厅他一眼认出了她。她不再是那个娇俏的少女,千种妩媚,万种风情,但他却在她的妩媚里看到了沧桑。
他邀请她跳舞,羞涩地提醒她:“小姐不记得我了么,我们见过的。”她却像一般欢场女子般应对:“你们男人啊,跟陌生的漂亮女人套近乎总喜欢用一种说辞。”
他还记得她,她却忘了他是谁。他去前线打仗前来向她告别,让她等他来接她,她抽着烟未置可否。那场战役结束,他侥幸活下来并升了职,回来的第一时间去找她,原来那个舞厅却在战乱后成了一片废墟,她下落不明,他和她再一次错过。
又过了很多年,他娶妻生子,生活安定下来,渐渐老了,有一天走在街上,迎面走来一个老太婆,佝偻着腰,拄着拐,让他看着十分眼熟。走过时,听到她口里哼着曲子,不成曲调,正是那曲《梨花颂》。
他一下想起她,第一次见面的西楼,再遇的舞厅,曾经幻想的终身厮守。
他们永远地错过了。
三次相遇,就是一生的缘分,小说中的他和她终究还是缘分不够,所以才一次次错过。作者在短短的三千字篇幅内,就写了两个人一生的命运和缘分,纯用白描手法,画面感极强,好像看了一部电视剧一样。
这篇小说之所以能用不长的篇幅写出厚重的感慨,在于剪裁得当,详略恰到好处。
比如写第一次遇见女孩时,就对她的相貌运用了工笔细描的描写,给人很深的印象,却对女孩的命运变迁却采用了略写的手法。
比如女孩怎么流落到异乡成为欢场女子,期间都经历了什么?她的家人哪儿去了?离开舞厅后,女孩又去了哪里,遭遇怎样的命运?这些,作品中都没有详细叙述。
但是从作者意味深长的描写,比如“那妩媚面孔下的沧桑”这些句子中,不难想象女孩一定经历了很多磨难,遭受了很多人生波折。试想一下,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人自顾不暇,一个弱女子要活下来有多么艰难,其间种种,不想而知。
作者恰到好处的省略不但没有削弱作品厚度,反而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不厌其烦地叙述来龙去脉反倒少了一份扑朔迷离的美感。
小说语言简单干净,可见语言功底深厚。美中不足之处是,结尾处的《梨花颂》在上文中没有提到,如果在开头部分点出,那么就可以起到前后呼应的效果,同时照应作品标题《梨花落》,那样结构就更为严谨完善。
这篇小说给我的启发是:好作品不在字数,三千字一样可以写出好故事。读完心内有些痒,我也想试试手写写故事,尤其是民国故事。
佳作欣赏,值得推荐!
2022-10-25
![](https://img.haomeiwen.com/i25196504/7fb46908084139b7.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