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相约星期二》p34-90,跟随莫里谈论世界,谈论自怜,谈论死亡。
莫里说:“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可没人愿意相信这一事实。”
为什么?
“这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梦里。我们并没有真正地在体验世界,我们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做着自以为该做的事情。 ”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梦里?
“我们的文化不鼓励你去思考这类问题,所以,你只有在临死前才会去想它。我们所关注的是一些很自私的事情:事业、家庭、赚钱、偿还抵押贷款、买新车、休取暖器——陷在永无止境的琐事里,就为了活下去。因此我们不习惯退后一步,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问题,就这些?这就是我需要的一切?是不是缺点什么?”
每每感到困惑或迷惘的时候,我们都需要这份醒豁。
是的,忙碌裹挟着我们的身躯,匆匆前行。琐碎切割着平淡的日子形成一张无形的网,网住了我们迷惘的灵魂,溜走的是每一个当下的幸福和感动。透支身体、疲惫、熬夜、失眠、应酬等等无奈的举动,悄无声息地伤害着我们的健康。
【无戒学堂】相约星期二,跟随莫里谈论世界,谈论自怜,谈论死亡01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
前几天,网上一条新闻《向死而生,一名记者的住院日记》刷爆了很多人的朋友圈。一位记者讲述了自己“离死亡只差两三步”的惊险故事。他高压超过190,低压超过135,却依然在高强度地工作着。这个数值告诉他,离死亡也就两三步的距离。
多少人为了生存,高强度地工作,不规律地生活?可是上有老,下有小,怎能没有生存的压力?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背负的铁栅栏后面。
忙碌与压力下,我们很多人没有时间去审视自己的生活,去思考这是否就是我需要的一切?也不会去思考人生的意义这样的哲学问题。
但是当人们面对死亡时,便“拂去生活表面的尘埃,看到了生活的真谛。”
莫里说:“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
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是渺小的。我们从前因为生存而看得很重的事情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你也许会让出空间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感受一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人往往在经历生死存亡的大事后才能够彻悟,才能放下名利,回归生命的本真。生命之上,有太多的理性堆积:财富、权力、地位、名声……组成了一个虚假的世界如海市蜃楼般美好,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周国平说:“生命所需要的,无非空气、阳光、健康、营养、繁衍,千古如斯,古老而平凡。”在面对生死的时候才更容易抛开虚荣心和野心,才会发现最简单的享受才是最醇美的。
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
【无戒学堂】相约星期二,跟随莫里谈论世界,谈论自怜,谈论死亡02学会表达情感,表达爱
莫里八岁时失去了母亲,由于爸爸不懂英语,是他这个八岁的孩子宣读着医院的死亡通知书。在母亲生病期间,他总是对母亲换药的呼唤置之不理,他觉得不理睬,疾病就会被驱走。就像我们不去想死亡,这样死亡就还在十万八千里。何况一个孩子,叫他如何去面对死亡?
在母亲去世后,他和弟弟被送往康涅狄格州森林里的一家旅馆居住。一次雨中贪玩,兄弟俩淋雨后,弟弟得了小儿麻痹症。这不是淋雨的直接后果,可是莫里却一直自责。面对一向沉默的父亲,小小的他得不到一点感情的交流和关心。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弟弟的自责,让他在心里深深地自责。
他多么需要表达情感,多么希望能够表达爱!可是没有人倾听他,甚至他也不会表达,因为内心的恐惧和担忧,也因为他还是个孩子。
当“夜线”节目把他生病的消息昭告全世界的时候,很多人寄来了温暖有爱的问候,给他讲述自己的故事。
其中有一封是宾夕法尼亚的一个教师寄来的,她在教的9个学生都经历了失去父亲或母亲的痛苦。莫里面对“夜线”的镜头口述回信时,突然止住了话语,开始哽咽起来:“我还是个孩子时就失去了母亲……它对我的打击太大了……我真希望能像现在这样,对着你们倾诉出我的悲痛,我一定会加入到你们中间来,因为……因为我那时是那样的孤独……”
那是七十年前的事了,这种痛楚依然在继续。读到这里,我禁不住地流泪。失去亲人的痛苦无以名状,怎奈还有孤独雪上加霜。
莫里是幸福的、幸运的,他终于对着全世界爱他的人们表达了他的感情,表达了他的爱。
【无戒学堂】相约星期二,跟随莫里谈论世界,谈论自怜,谈论死亡03生命的意义
作者在莫里的桌子上看到一叠报纸。作者问:“你还在关心时事?”“是的,你觉得奇怪吗?你认为一个快要死的人就不必再去关心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事了?”
“正因为我在遭受痛苦,我就更容易想到那些比我还要痛苦的人。”
“我当然在受罪,但给予他人,能够让我感到自己还活着。”
这不禁让人赞叹他有如此伟大的心胸,只把早晨一小会儿的时间留给自己自怜自叹,却用余生有限的时间奉献自己的爱给别人。接待朋友、陌生人,给予他们爱的帮助,启发他们去发现生命的意义。
他在生病时最大的感悟便是:“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这就是他传递给我们的生命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