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持高效?
我们经常听到“机器要时刻保持高效运转”,“清晨是一个人最高效的时间”之类之类的话语。既然这门说,那就说明效率有高有低,如何保持高效?如何尽快进入高效状态?我们今天来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需要将自己的效率提高,然后才能说保持的事情。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2501/79abc7ae68fd6553.jpg)
为什么要谈效率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2501/0f64c5e342dfee4c.png)
为什么要谈效率?因为效率有很多解释,有时候效率很难定义,而且效率很难比较——所以说,效率很复杂。我们将它限制在一个比较窄的范围内讨论,应该会准确点儿。
什么是效率
效率,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又可以理解为获得的劳动效果与所消耗的劳动量的比率。
通常,我们听到的是如下这些:
小王,你的效率怎么这么低,这件活安排给你3天都没做完?小张那边一样的工作1天就做完了。
XX 部门效率太低了,提交上去的申请材料都1周了还没审批完。
人工处理这件事效率太低了,换
AI
吧。机器运转效率太低了,抽时间检修一下吧!
流程效率太低,下周咱们一起讨论优化一下。
比特大陆新出矿机了,挖币效率更高……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听到的效率,多数是与一件事所消耗的时间相关。最简单的就是工作场景中,一件工作在不同的人手中,完成所消耗的资源(包括时间、资金、人员等)不同,由此来判断两人的效率高低。
真·效率
进行效率对比,至少是在相同的环境、面临相同的问题、拥有相类似的资源时,才有意义。
所以这里需要谈谈效率的真与假。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小李和小赵两人上班都带饭,小王看到也心里痒痒,毕竟都是工薪阶层,能省还是得省一省的。
为了能向小李和小赵取经,小王后续吃外卖的时候经常坐在他俩身边,虽然什么都聊,但是主要还是做饭的技巧。
原来,小李是前一晚给家人做饭的同时,多放一些菜,多煮一些饭,所以从时间上来说,耗费微不足道。如果家里人做饭的时候,也会给小李留一些饭和菜。
而小赵是单身,每天晚上回去会收拾好菜,第二天早上醒来后煮饭炒菜,大概晚上10分钟,早上20分钟的样子。
……
你说谁的效率高呢?
- 小李时因为沾了给家人做饭的光,所以准备第二天午饭时,增加的时间大概是10分钟。
- 小赵的午餐准备时间,大概是40分钟。
实际上我们在问到小李小赵做饭的时间时,通常会这么问:
路人:小李,你带的饭是今天做的呀?
小李:不是,昨天剩的。
路人:你做饭多久啊?
小李:大概1个多小时。
路人:小赵,你也是带的昨天的饭吗?
小赵:不是,今天早上炒的。
路人:你早上炒菜多久啊?
小赵:20分钟吧。
路人:呀,你做饭比小李快多了。
作者:这坑挖得……
看起来貌似是小赵的效率高些——但是实际上我们不能加以评判,条件不同,环境不同。如果真的想比效率,单独做顿一样的饭菜,品尝一下就好(毕竟不能以饭做出来了为标准)。
这就好比:
小李小赵一起上班,小李住在惠新西街南口,小赵住在西坝河西里,但是小李坐地铁,小赵骑自行车,最终到达公司所花费的时间相同。
小李坐在公交车上的时候会背单词,小赵骑车的过程等同于锻炼身体。
请问谁的效率高?
所以,环境、方式方法、目的如果有不同,这样的情况下,谈效率没什么意义。
谈效率需要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去谈,这个前提条件最好就是我们自己。
如何提高效率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2501/ec49dbde684fe325.jpg)
提高效率,简单说就是要比以往用更少的时间完成任务。具体的提高过程需要:
- 量化效率:量化自己的做某一件事情的效率,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记录。
- 提升效率:分析过往的问题,找出可改进的空间,制定措施。将制定的措施应用到自己的行动中去,提升过程效率。
- 适可而止:在提升空间不大时,不耗费太多的时间。
量化效率
简单了聊了下效率,目的还是为了提高我们自己的效率。我们生活中,凡是能够提高的,说明以后的状态和现在不同,既然不同,就说明可以定义表述,再精确点儿就是量化。
效率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虽然表面上效率很容易量化,但是和别人比较没什么意义,唯有自己和自己对比,才知道效率变化到底如何。
为什么说“和别人比较没什么意义”呢?因为此时你和别人还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要达到高手的程度,合理的方式应该是——设定高手的效率作为目标或者某一阶段的目标,然后以自己为参照物,逐步达到目标。
相信没有人会和效率低的对手做对比。
因为,无论提升什么,都必须看得见自己每一天的变化——进步不能一步登天,须一步一级台阶。
乱入一个
RescueTime
,虽然不够精确,但是大体上准确就够了。
上一节说对比效率只能从自身出发,那么要开始量化效率,我们需要做什么呢?
——记录。
没错,记录。记录我们完成一件事的过程,记录我们完成一件事的时间,有了这两样,我们就可以进行基本的效率分析了。
举个例子,拿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事来说。
每周六早上,是固定的大扫除时间,小朋友出去玩后就开始清扫。
- 清扫阳台,清扫客厅、卧室,1;
- 清理爬行垫,2;
- 清理茶几、电视柜、摆放爬行垫,1;
- 清理玩具、书籍,4;
- 清理餐桌、餐边柜、冰箱,1;
- 清理书桌,2;
- 清理洗手间,1;
- 清理其他物品等,1;
清理完成,残留水份蒸发后(否则进入会留下痕迹),一共会耗费13个番茄时间;
约5个番茄后,爬行垫表面晾干,才可以坐。
ps:厨房属于日常清理范围,不纳入大扫除内容。
提升效率
以上内容记录下来了之后,我们就要开始进行分析。
具体提升效率的办法有很多,常用的概括下就这么几种:
- 优化方式:换一种方式,比如工具;
- 优化方法:优化方法或者换一种方法;
- 标准化:模板化、流程化;
优化方式
简单来说就是将做这件事的方式调整到更节约时间的方式。
比如说在前面案例中,我们将清洁房屋的工作交给扫地机器人或者清洁人员。需要支出的只是金钱。
优化方法
高效的方法和低效的方法有时候在短期内不一定能够看出来,毕竟方法这个东西不是那么好量化的。
在前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不按照顺序来进行处理,比如拖完地后计时10分钟,地表干了立马铺好清理干净的爬行垫。
所有的工作都可以一环套一环,并不需要完全拆分成一步一步。
标准化
标准化,主要是通过流程化和模板化的方式来操作。具体会在后文讲,这里我们主要说明下流程在上面例子的应用。
因为大扫除不需要模板化……
看似没什么问题吧?但是我们少思考了一些现实的情况,比如:
- 小朋友下去玩,但是往往在3个番茄后就会回来,如何处理呢?
- 小朋友回家后后会先到爬行垫,开始喝奶;
- 家人会到餐桌、餐边柜附近冲奶,随后抱娃到卧室;
- 清理爬行垫需要较长时间;
- 客厅地面水份蒸发后才能摆放爬行垫;
按照前面的流程,我们的清扫工作并不能及时让小朋友回来就休息,因此在家人眼里是低效的。所以,需要调整流程以满足上述的需求。
随后,调整了流程:
- 清理爬行垫,2;
- 清扫客厅、清理阳台,摆放爬行垫,随后清扫卧室,1;
- 清理玩具、书籍,4;
- 清理茶几、电视柜、摆放爬行垫,1;
- 清理餐桌、餐边柜、冰箱,1;
- 清理书桌,2;
- 清理洗手间,1;
- 清理其他物品等,1;
如此调整后,虽然整体时间没有变,但是基本满足了其中的大部分需求。如果需要满足全部需求,就需要将第5项工作调整到前一天来进行。
前面说了不需要拆分成步骤,而这里又根据任务来拆分,原因是清扫过程可能随时被打断。拆分了方便随时进行
load
和save
。
除此之外
我们介绍了如何去分析效率,通过记录和分析找出能够提升效率的点,通过流程化的顺序调整。但不同的情况和需求下,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或者标准化的方式。
有些时候,我们并不一定需要效率——
- 当你在异域和所爱的人一起漫步……
- 当你和孩子一起在游乐场里玩各种游戏……
等等。
适可而止
其实,整个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迭代上升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地量化、分析和提升,就如同攀登一座高山,需要每一步都踩实踩稳,并在前一步的基础上继续前进。
道路是漫长的,人生是短暂的,我们能够在人生之路上行走多远,取决于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以什么样的速度在这条路上前进。
在效率比较低的时候,效率的提升是令人欢愉的,我们做事的方法、方式都在随着我们的投入而不断改变,自身也能够明显感受到这种变化。
但在后期,我们会发现,效率虽然已经不错了,但是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这里我们其实是处在80-100%这一段区间内。这里就涉及到80/20法则了——我们是否需要为了那20%的效率提升,而付出成倍或者更多的努力?当然,实际上,不一定是80/20,也有可能是90/10,或者95/5,在某一段达到极致的区间内,我们会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提升的效率却是微乎其微……
我想说,适可而止就好。
如何保持效率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2501/a066e0f0ded6783d.jpg)
说完效率的提升,再说说效率的保持。
能够有效率的做事,其实是由一种趋向有序的意识决定。是否趋向有序,主要看个人主观意识,到底是想高效率,还是对效率无所谓。生活中,大部分人在这方面两极分化严重——至少在我周围,对效率无所谓的人很多。
话说几年前,感觉一个朋友在效率方面其实做得很好,在对这个朋友进行分析后,发现因为长期的重复行为,大部分都已经形成了习惯。
这个朋友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习惯是不受感情影响的。
刚好相反,个人非常容易受情绪影响,低落时期会自暴自弃,更别谈效率了。
当然,以上涉及到是心理问题,另外谈。
我想说的是,效率的保持多数是由于习惯的养成,以及重复的强化。
如何保持效率呢?
- 仪式感,寻找一件事物作为引子,建立仪式,有始有终;
- 标准化,按照标准办事,没有流程就制定流程,没有模板就制定模板,明确各步骤要点;
- 持续提升,重复提升效率的4个步骤。
仪式感
这里说仪式感,只是用了一个比较大众化的词,准确来说就是一个引子,让你进入效率模式的引子。如同汽车启动我们需要扭一下钥匙或者按一下按钮一样。
这种方法很常见,比如说任务管理啊、习惯养成啊,都会用到。它的作用就是帮我们切换状态,从低效模式转换为搞笑模式,去完成我们的任务。
-
比如说我们要写文章,那就关闭其他的软件,打开
Typora
全屏写作; -
比如说我们要去跑步,那就别磨磨蹭蹭,赶紧换上跑鞋穿上运动服;
-
比如说我们要做菜,那就赶紧系上围裙;
以上,只是举个例子。
标准化
进入状态后,如何高效完成任务,就依赖于标准化的处理办法。前文的标准化,其实也是保持效率的方式。
这个词在许多企业中都会遇到,因为通用,可以降低学习成本,可以减少后续投入。
对于个人来说,标准化对过程的不断完善只会让你的任务不出纰漏、快速完成,过往的问题都因为标准化而处理和避免。可以说,只要执行2次以上,标准化的优势就会体现出来。
- 比如说收拾房屋,如何优化顺序,在最短的时间内打扫完成;
- 比如说编写文章,如何列大纲,以什么样的顺序完成纠错、美化工作;
- 比如说做菜,做什么菜,以什么顺序做菜能够在1小时内完成六菜一汤(这个我只是看过,还没有实现过);
以上,也是例子。
因为完全按照标准执行,我们需要在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记录,但不用解决。解决是留给下一步的。
持续提升
其实上面的第4步不是必要的,只是我们在长期的保持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波动和下降的问题,第4步就是应对这种情况的。
开始行动
先从周期性的日常任务开始,在固定勿打扰的时间段进行。每次完成时,记得记录下你在此过程中的想法和反思,以备下次改进。
久而久之,你会因为在这段时间内,能够高效的完成这件事,而形成习惯。
最后
思考
有些时候,效率并非任务的完成和时间的关系,还有结果、成本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影响:
- 比如我们给苹果削皮,你是用削皮刀还是用水果刀?
- 比如要做一盘土豆丝,你是用刨丝器还是用菜刀?
- 又比如开车,你是愿意走很堵的一条近路,还是愿意走没什么车的远路?
效率两个字很简单,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简单。
结束语
因为时间有限,这些问题的思考可能并不是那么严谨,欢迎大家与我一同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