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明白成年人在沟通过程中,很多时候不能像孩童时期那样,有明确的黑与白,对与错的二元对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注定要从二元走向多元,对于观点的理解需要考虑的因素错综复杂。我们想要维持良好的关系的同时解决问题,那么回应术就会显得格外重要。
换框是回应术的核心过程,它可以拓展我们的思维,从而更加灵活且智慧地处理关键对话。
和《关键对话》一样,在使用回应术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对方的真正目的以及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回应目标层级”后,再展开回应会使我们对谈话需达成的目标有清晰的把控。
《语言的魔力》一书展示了14种神奇的回应术,我个人认为前5章内容尚且可读性较强,但后面几章不知道是否因为翻译的原因,越发感觉文章的措辞和标点符号让人读起来生硬晦涩,因此后面的章节我读得比较快。
不得不说书中有很多观点,诸如“信念”,“人生意义”这些话题我认为都能专门写一本书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证实了作者对心理学,社会学等科学有深入的研究与丰富的经验。对于“神奇的回应术”我认为在进行关键对话的时候是非常实用的工具,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让对方理解并接受我们的观点,从而达到我们的沟通目标,其中8个换框工具让我有深入体会,具体分析如下,其余4条也一并列在最后,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研究研究。
1、使用意思相近但含义不同的新字句对“表达的字句”进行重新定义
《语言的魔力》原文:用一个词表达某个特定的想法或概念,但比原先的词更积极或更消极。一字换框法可以转换你自己或其他人遇到的限制性陈述。
我的理解是将激烈的言辞更换为温和的语言,不仅能使得表达更积极,又能将全部的意思表达出来,可以将关键对话一直保持在安全氛围内,对有效解决问题有很大裨益。
(1) 激烈的:这个项目最终取得了成功,但是成本却超出了预算。
温和的:这个项目最终取得了成功,虽然成本超过了预算。
(2) 激烈的:在这件事上面,他表现得很愚蠢且没有责任感。
温和的:在这件事上面,他表现得很天真且没有觉察。
2、改变框架大小
《语言的魔力》原文:我们所关注的框架大小,决定了我们能够感知到的大部分意义和含义,在有效解决问题上这点尤为重要。
我的理解是我们在进行关键对话时,可以从时间或角度上找到行为,事情积极的一面,从而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目的。
(1) 有些问题从短期看很严重,但从长远看并非坏事。例如:生病在短期看来非常痛苦,但从长远看是增强了身体的免疫力。
(2) 有些问题从短期看无害,但从长远看后患无穷。例如:孩子在从小就喜欢偷爸妈的钱,爸妈没有当回事,长大后这个孩子可能因为偷窃锒铛入狱。
(3) 有些问题从问题本身看很糟糕,但从大局来看并非坏事。例如:作为企业的审计监察部门在年底汇报工作的时候,发现在今年没有任何业绩,也没处理大案要案,但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说明公司合规运作见到了成效。
3、意义换框:改变结果
《语言的魔力》原文:不同的人由于观点和目的不同,所看到的也就不一样。这明显就是回应术模式中改变至另一结果的潜在机制。意义换框致力于找出问题行为潜在的,可能的正面意图。
我的理解是要我们要从中挖掘对话背后潜在的积极,正向的目的。
(1) 负面情绪:当年轻人汇报完自己的项目策划方案后,主管A说到:“虽然你的项目构思非常出色,但是以公司目前的预算根本无法完成项目,本着成本考虑,我建议取消该项目。”
意义换框:主管B补充道:“的确预算骄傲,不过年轻人的思维非常活跃,构思十分新颖是值得肯定的,虽然我们可能为超预算买单。对于项目的开销细节,我觉得我们可以再和财务进行详细测算以及通过和有经验的同事进行沟通找到节约成本的方法,从而达成在预算范围内实施该项目的目的。”
4、将批评家变成顾问:将注意力引向信念背后的目标或意图
《语言的魔力》原文:为帮别人成为建设性的批评家或者顾问需要找出:批评背后的正面意图;确定这个正面意图做了正面陈述;将批评变为询问,特别是“如何”式的询问。一旦批评变成了询问,你可以用它们来问你内部的梦想家和现实主义者来获得有效的回答。
我的理解是对于有些喜欢用批评语气发表意见的人,需要将他们的语言中的批评转变为询问,这样有助于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
(1) 批评家:你看你把干饭煮成了稀饭,你怎么那么笨呢?
顾问:你看你是如何将干饭煮成了稀饭,基于这次的经验,下次如何避免再次发生?
5、向下分类:演绎推理是基于特定物体或现象的种类做预测
《语言的魔力》原文:在特定情景下,人们归类其体验的方式可能有益也可能有问题。如果一个人想现实地考虑问题,那么以较小的归类来思考会很有价值。然后若在脑力激荡中注意小的语言归类,他就会见木不见林。
我的理解:将宏观的问题,不可实现的问题具体化,会对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帮助。
(1) 宏观问题:我发现你的孩子有多动症。
向下分类:孩子上课喜欢和前后桌打闹,下课后在教室穿来穿去,具体哪些行为表现会被判定为多动症?
6、向上分类:归纳推理是依据同有的普遍特性
《语言的魔力》原文:回应术的“向上分类”是把一个陈述或判断的要素概括为更大的分类,创造出对其所表达含义的崭新的更为丰富的理解。
我的理解:对于存在共性的问题需要将具体的问题归纳为普适性的一种表现,对于问从根源上解决提供更为广泛的思路
(1)具体的:5岁的女孩子被母亲训斥在遇到亲朋好友的时候,总是躲在大人后面,没有主动问好,对人没有礼貌。
向上归类:3~8岁年龄阶段的孩子对生人存在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问题转化为如何让孩子辨别不同场景下对生人的态度。
7、横向分类:利用比喻,诱导思维则是寻找物体与现象的相似处
《语言的魔力》原文:横向归类的特点是寻找隐喻或比喻。回应术模式的比喻是指找到于总结或判断所界定的相类似的关系,这会给我们的新的视角去看待该总结或判断的含义。
我的理解通过比喻对问题进行重新描述,可能更利于问题的理解,对于问题的解决也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1)60岁的母亲在镜中看到自己苍老的脸,花白的头发感到焦虑,不禁向你感叹岁月无情,催人老。
横向归类:一年有四季,春天百花绽放,美不胜收,人们在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冬天表面上看去万物凋零,但人们通过一年的辛苦劳作,内心丰盈,收获满满。
8、后果:将注意力引向信念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或由信念所定义的总结如何改变(或者加强)信念。
我的理解是通过预判后果的好坏来强化信念或是改变信念
(1)负面情绪:母亲阻止女儿去东南亚穷游的梦想,女儿对母亲充满了抱怨,觉得母亲妨碍了她的成长。
换框:新闻中不时地报出年轻女性失踪案件,政府也在网站上发布了近期最好避免去东南亚的报告,母亲正是为了她的安全考虑,为她不会独自在外面受到不可逆伤害,才决定对女儿的行为进行了阻碍。女儿知晓母亲担忧及可能出现的后果后,理解了母亲的做法,知道母亲是如此地爱她。
9、世界观:从不同的世界观的框架,重新评估(或强化)信念。
我的理解世界观和向上分类的换框模式雷同。
10、现实检验策略:重新评估(或强化)信念所说明的事实,人们从对世界的认知中提取出这个事实,以便建立他们的信念。
我的理解是帮助对方区分现实和想象。
11、反例:找出一个例子或“违反规则的例外”,来挑战或丰富由信念所定义的总结。
12、准则层次:找出信念所确认的准则,并根据比它更重要的其他准则,来重新评估(或强化)信念。(用更重要的准则层次来松动对方的负面信念)
13、反击其身:根据信念所定义的关系和准则,重新评估信念陈述本身。
14、超越框架:从动态的、个人化情境的框架重新评估信念——建立关于信念和信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