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走就走的旅行,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古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是现在的人,却连一卷书都懒得读,一心想要诗和远方。古代”万卷”是指皇帝的试卷,而不是指书。那个时候大家读书是为了进京赶考,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衣锦还乡。
而现在,很多人连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都不知道,更别提静下心来读完一本书了。有的人在读书的过程中就已经把整个世界看完了,而有的人去了很多地方,却只知道吐槽哪里的东西不好吃,哪里的导游只知道要求大家强制消费,哪里的景区没有想象中的美,等等。
这些年,旅行开始火了起来,人们大都认为去远方旅行会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可以看一看世界,长长见识,或是遇见属于自己的爱情。有的人甚至潇洒地丢给老板一张辞职信,洋洋洒洒地写上“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然后开始踏上了旅行的路程。
然后,我的微博、朋友圈、空间等各种社交平台上都开始被一些所谓“文艺”的句子攻占了,几乎每次打开都会看到类似这样的话:“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世界。”
“人生,一定要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灵魂和身体,一定要有一个在路上。”
“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以后就不会做了;有些地方现在不去,以后就不会去了。”
当然,最火的那句话还是出自高晓松的:”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我不知道来怎样评价这些段子,但我知道它们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是因为,它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梦,每个人都想去一些没去过的地方,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如果非要把它说得再好听点儿,叫做情怀。因为绝大多数的人,都在面对着眼前的”苟且“,诗和远方看起来是那么地遥不可及,像一个让人宁愿沉迷其中不愿醒来的梦境。
于是人们变得越来越矫情,整天嚷嚷着要去西藏转山转水诵读佛经,去云南骑马喝酒走四方,去海南走遍天涯海角。
可旅行终究不是一场救赎,它没办法帮你逃避任何不想面对的事情,旅行归来,该解决的事情还在等待着你去想办法,该面对的事情一件也少不了,但也许旅行能改变的是自己的想法。很多怎么也想不通的事情,也许在一场旅行中突然就想通了,这也算是一种收获。
有些人总是一心想着远方,而忽略了距离自己最近的美景,殊不知,你最想去的地方正是别人呆腻了的地方,而你一直想要离开的地方,也许就是别人梦寐以求的地方。
说走就走的旅行并不是毫无准备,仅凭着满腔热血,想去哪就去哪了,转悠个几天觉得没意思然后又跑回来对着家人好友们一通抱怨,不是的。
我曾经也为说走就走的旅行痴狂过,那个时候我刚刚上大二。有天晚上大概八点钟时,我在寝室里正练着毛笔字呢,一个室友突然提议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反正明天是周密也没事干。其他人一听,都激动得不行,几个人围着一台电脑讨论要去长沙尝尝当地的小吃还是去咸宁泡温泉。最终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大家一致决定去宜昌看看三峡大坝,后来她们叫我一起把衣服换上直接奔去火车站,当晚就走。
当时的我还没来得及多想,就跟着她们一起去了,在火车上兴奋得一夜没睡,因为那次是我们第一次自己去旅行,没有计划,也没有任何准备,到达宜昌的时候已经是深夜四点钟了。
我们还是兴致冲冲地打车来到预先订好的酒店,却被酒店工作人员告知,现在已经没有房间了,要等到五点半有客人退房后才有房间,于是我们几个姑娘挤在酒店大堂的沙发上聊天、玩手机,一直等到快六点钟才进房间休息。
一到房间里,大家都累得倒头就睡,第二天中午十二点才起床,然后我们也不认识路,也不知道该去哪里玩,只好在市区里瞎逛,坐了一辆公交车从起点坐到终点,再从终点坐到起点,最后去河边放风筝去了。
室友玩了一会儿觉得没意思,就叫我们回酒店休息,大家都自顾自地玩着手机,我也不知道该说点什么。到了晚上,我说我们去外面吃点东西吧,她们说不用了,懒得出去,还是点外卖吧。我说,我们明天去看三峡大坝吧?室友说,票好贵,路好远,不想去了。
后来只呆了一天,大家都怏怏不乐地回来了,三峡大坝也没看成。和我们想象中说走就走的旅行一点也不一样。
相反的是,我的好朋友和他的朋友们带着书去游学,并召集许多爱读书、爱旅行的小伙伴一起做好计划,再出发。去不同的城市做志愿者或者在山上支教,夜晚和孩子们一起看星星;去拜访革命老兵,听他们讲抗战的故事;在不同城市的地铁里向人们介绍中华当代文学;去不同的城市参加马拉松。他在大学期间去了很多地方,也读了不少书,在这期间不仅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别人。
旅行和读书,从来都不是相对立的,旅行并不是突然跑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而是在读好书的基础下去发现更美的世界。
我的老师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从良师,交益友,读好书,行天下。“在你决定行万里路之前,不妨先拿起一本好书,好好读上几遍吧!因为一本好书,需要多读个几遍,如果只是略读一遍,书中的精华是很难掌握的。
�QR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