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两个多月前,我拿到了蒋勋老师的这本《因为孤独的缘故》,中间跨了一个年,时间远,却未能让我对这本书的热情消怠。之所以这么久还未写书评,有两个原因:
第一,这本书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有一点晦涩难懂,未曾深沉思考过生命的你我,未曾严肃探究过灵魂的你我,也许真的读不懂这孤独的后现代风格的小说;
第二,也许是晦涩也许是深刻,也许是因为我是蒋勋粉,所以这本书我翻来覆去的看,看了三四遍,我想,即使我不能真正领会到蒋勋老师的主题精髓,但求我能找到书中能让我安放灵魂的地方,找到我可以来评说一二的地方才敢来写这篇文章。
所以,《因为孤独的缘故》这本书是好书,就看你怎么读,什么时候读了。
就像《红楼梦》,一开始读迷迷糊糊,多读几遍之后,脉络愈渐清晰,不同的人读有不同的感想和理解,不同时期来阅读也会有深浅不一的见地。《红楼梦》是这样的书,年少读只读出来了故事,直到你经历了一些人生波折和历练之后阅读,你可以读到政治、艺术、美学、情感、时代的变迁以及人生世事无常兴盛衰退的各种命运因果。
这本书和红楼相比,也许有些夸张,毕竟红是传世千古的著作,但它们也有相似点,主题都是深刻和值得探究的。不同点也很多,长短篇不同,书写时代不同造就的文风差异巨大,蒋勋老师的《因为孤独的缘故》用了一种后现代主义的书写手法,主题变得更深刻更隐晦。
2.
如果我们说蒋勋老师是一个美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个艺术家。他所涉及的领域包含太多。简单说:文艺青年喜欢的东西喜欢做的事,蒋勋老师都会做,并且做得精做得好。
美学的蒋勋,内涵和底蕴让他浑身充满一种性感魅力;写诗的蒋勋,他的各种诗句或柔情或激昂真实而自然;演讲的蒋勋,声音浑厚而充满磁性、传送因果之天籁;然而,写小说的蒋勋,我第一次读第一次感受。就像张小虹对他的评价一样:犀利与泼辣、机智与幽默。
蒋勋老师的小说,你读着读着就像是脱离了他原本的形象,一下子变成了一个拥有特异功能可以穿透人性直指灵魂深处的一个使者。他来告诉你,无论是社会政治还是家庭和人性,都拥有着需要我们重新思考的孤独和冷漠。
张小虹说:
别被《因为孤独的缘故》这个看似有点温柔浪漫的书名所蒙蔽,这里收录的短篇小说,篇篇都会让你坐立难安,因为它们有着生鲜凶猛的世俗性,用悬疑如推理小说般的叙事结构,夹杂政治嘲讽与黑色幽默,用最正经八百的语言,说最荒诞不经的故事。不论是解严前后台湾社会的光怪陆离,也不论是对人性伪善或身体欲望的鞭辟入里,蒋勋收放自如、点到止处,却总已针针见血。
3.
《因为孤独的缘故》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妇人明月的手指》、《因为孤独的缘故》这两篇。其他故事同样引人深思,但是这两篇对于我们来说更容易理解,也更加能够贴合到自身的生活中去。
《妇人明月的手指》,故事情节按照正常发展趋势展开,但是慢慢的你会发现越来越不正常,遇到抢劫的妇人被砍掉手指后的反应不正常、警察询问受害人、登记笔录时候的不正常等等。在这不正常中你仿佛又看到了正常。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实中人类的冷漠和疏离,让我们慢慢变得偏离人情主轨道,走向荒诞不羁的超现实中去。
作者没有言明,却胜过千言万语。你我看过故事后是否陷入沉思?
与书名同名的一篇小说《因为孤独的缘故》,读它感觉就像是在看一场电影。作者的文笔是非常好的,描写起孤独,寂寞的感觉特别精准。看开头第一人称的主角送了娃娃的单亲妈妈张玉霞回到四楼房间时的那段描写:
目送张玉霞登上四楼,听到她从皮包中取出钥匙,哐啷哐啷开了好几重铁门的锁,又开了木门,然后又关了铁门,再关上木门。
第一次读这一段的时候不觉得什么,之后再读,觉得描写的非常细腻。这样重复了几次铁门木门的开开关关,把人物无聊、寂寞、孤独、消耗时间的种种特性都展露了出来,也为后面主人公爱偷听公寓楼中的各种动静做了引子。
读者好的文笔,好的主题的文章,会有一种像中头彩的感觉,如临梦境,如入戏中。所以说,这一篇小说看得我像是进了影院观赏一部影片的感觉。
邻里间的八卦、夫妻间的冷漠、邻居间的猜疑,等等人性的暴露都随着故事情节、娃娃以及这城中多个孩子的走失中愈加明显。
因为孤独的缘故,也许或许但愿真的是因为孤独的缘故吧。
4.
我不敢说,蒋勋老师的这部小说集我读懂了,但是,我仍然觉得这是一本耐读的值得读的一本小说。你说我是蒋勋粉也好,说我是文笔控也罢,又或者我觉得这书中揭露的让人毛骨悚然的真相和主题太需要我们去明了,然后慢慢地发觉人性可控的一面和不可控的一面。
当我们学会了控制这让人意外的后现代的孤独了,也许世间会更温暖吧? 然而,谁,又说的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