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这个概念最早来源于弗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森的学术论文,英文是deliberate practice。这个概念刚被提出的时候并没有那么火,在有的书籍中甚至被翻译成“精心练习”,因而也显得没有那么高大上。
而前几年,另外一个叫做“一万小时理论”的概念却因为《异类》一书的出版而家喻户晓。殊不知,“一万小时理论”就是摘引了艾利克森的学术论著而得出的片面结论。由此可见,一个好名字对于传播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好在2016年,艾利克森博士终于出书了,书名就叫《刻意练习》。这本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案例论证了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和“刻意练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果壳的创始人姬十三曾这样评论——“杰出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技巧;这种技巧,你我都可以掌握。”
确实,在关于杰出人物的系统性研究出现之前,普通大众都是用顶礼膜拜的眼光看待各行各业的顶级大神的。我们认为,要么是天赋让这群人成为了精英,要么是机遇让他们成为了成功者,要么就是存在独门绝学让他们成为佼佼者。至于努力,大家想必都认为那是一条荆棘丛生、一生九死的路途,前途未卜,望而却步。
无论是钢琴界的朗朗,舞蹈界的杨丽萍,主持人界的白岩松,都带着一定隐形的光环,神秘又让人羡慕,乃至于关于大神,业内会出现很多有趣的传言。
仅仅以我所在的IT行业为例,谷歌公司存在一位顶级程序员Jeff Dean,他曾参与了谷歌几乎所有核心代码的开发,包括现在的人工智能系统——谷歌大脑。在谷歌公司内,就流行着这样的一个笑话:“编写程序的时候,编译器从来不会给Jeff Dean警告,但是Jeff Dean会给编译器警告”。
这个笑话的笑点类似于,姚明身高是标准的226cm,任何尺子都不会给出其他的答案,但是如果有一把尺子的测量结果不符,那么一定是尺子不标准。
后来,刻意练习这个理论彻底破除了人们对专业人士的盲目崇拜。原来,成为专业人士的道路是可复制的,可测量的,且不同领域的人有着相同的原因。
刻意练习是什么?就是建立有效的心理表征,从而完善一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和记忆。
这个概念的关键在于心理表征。书中给出的概念比较抽象,这里我打算用一个更具体的词来替换。心理表征,其实就是认知模型,即一个人对某个领域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化的理解。
如果是练习,那么大多数人感觉没什么。想考试取得高分,就去刷题。想学习某项技能,就去使用这项技能。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熟能生巧”,包括卖油翁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还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就是重复的重要性。这里并不是说,重复的大量的练习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知识爆炸的时代就派不上用场了,恰恰相反。艾利克森博士告诉我们,成为顶级高手,需要的是重复的大量的刻意练习。
那么什么样的练习才能算刻意练习呢?它要满足下面几个要素。
其一,是要在学习区内练习。有句话因为刺伤了很多人的自尊心而格外的印象深刻——“你并不是拥有十年的经验,而是把一年的经验重复用了十年”。如果我们用一年的时间掌握了一项技能,但是后面的时间都是在做低水平的重复,那么顶多会让自己成为一个老司机,而不是专家。
学习区,泛指那些我们暂时还做不好但是努力一下可以胜任的事情。比如会1+1=2,那么10+10=20就是学习区。但是当过公司CEO的人,让他去管理一个国家,就远超过他现有的认知和能力,抵达了一个人的恐慌区。在恐慌区内,由于过往的能力和知识无法顺利迁移,导致内心无所适从。但是如果让一个会编程的人每天只用熟悉的编程语言写功能的实现,那么就是停留在舒适区了。
只有在学习区练习,一个人才可能实现不断的成长。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在学习区呢?其实也很简单,看自己做的事情是否费力气才能够完成。如果可以不动脑子,自动化地完成一个流程,那么就是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了,再多地去做也是没有提升意义的。如果是有意识的去做,要专注于任务,才能避免出错,甚至无法避免的会出错,那么说明自己还有提升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学习区。
其二,是必须要有反馈。练习了,但是不知道自己练的对不对,可能会走很多弯路。反馈,即提供了练习后的结果,方便我们考察自己做的是否正确。
为什么大家喜欢玩游戏,但是很少有人喜欢工作,往往是因为工作太枯燥,而且缺少游戏中的即时反馈。那么如果想要让练习持续下去,就需要我们设置有效的反馈系统,可以考察自己练习的成效。
在《刻意练习》一书中,作者提到那些充分竞争的行业里面,顶级的专家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有一个重要的陪伴者,即导师,有或称为教练。这个人的角色就是为练习者提供正确的训练目标和方案,并对练习效果提供评价。拿最近热映的电影《摔跤吧,爸爸》,主人公作为一个曾经的顶级摔跤手,为了把女儿培养成为世界级的摔跤冠军,亲自担她们的教练。他的职责包括制定严苛的训练计划,纠正错误的摔跤姿势,监督执行规律合理的饮食和作息习惯。主人公就是两个女儿成为世界冠军的反馈系统。
反馈重要么?反馈很重要。只有反馈,练习才可以坚持下来。只有反馈,练习才可能被验证有效。
其三,是建立认知模型。这个模型的建立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不断完善的。建立模型其实是成为高手的必由之路,同时又是结果。
我曾经有幸见到国内心内科微创手术界的顶级专家,听说他和手下医生的区别就在于治疗疑难杂症的医术上面。有些难以搭建支架的心血管病变部位,一些医师可能几个小时也搞不定,但是他一出马往往就是十来分钟的事情。这个差别表面看来,是手术的技法,但内在却是医师多年行医的一整套认知体系。
建立认知模型,可以先从建立相关领域的知识体系开始做起。有了这个知识体系,就相当于有了一张准确的地图,然后在实践过程中,慢慢建立对技能的认知。需要注意的是,练习的时候虽然是拆分成环节的,但是在构建内在认知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收获放到整个结构中去掌握,这样才能避免自己的技艺零散化。
以上三点,大致是我对刻意练习的粗浅理解,权当抛砖引玉。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买来原书,书中的案例相比更加精彩。
备注:#3156-魏鹏-飞鸥#橙子学院码字岛第九篇作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