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大意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有很多众生,听到您说的这些佛法和道理(也就是佛理教义),真的能够生起真实的信心吗?佛告诉须菩提,不要说这样的话。如来离开这个世界之后,过五百年之后,有持戒修福的人,对于我这样的说法和道理,真的能够生起信心,认为我说的话是实在的真理。你应当知道这样的人,不只是跟过一个佛二个佛三个佛四个佛五个佛而种下的善根,其实是早已在无数个千万个佛那儿,种了很多的善根。听到这样的道理,只在一念之间便已生了纯净的信心。须菩提,如来能很清楚地知道,也能很清楚地看见,有很多这样的众生,都能得到这样不可思量的福德。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众生,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已经没有无上正等正觉的法相,也不能说没有正等正觉的法相。为什么呢?这样的众生,如果心上还存有无上正等正觉的法相,那么就是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想着去取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法相,也就是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么呢?如果想着(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无上正等正觉的法相,也是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不应当想着去获取无上正等正觉的法,也不应觉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法是虚幻的而执着于非法的想法。这个正是平常教给你们的道理。如来常常说,你们这些跟着我修行的出家人,知道我所说的佛法,如同过河的船一样。佛法尚且要舍弃,何况非法呢?!
延伸解读
《金刚经》第六品读起来给人的感觉是有点小难度,尤其是对于初读《金刚经》的读者,感觉尤甚,会觉得佛在讲法时绕来绕去的,像绕口令一样,让人很难懂。这或许是由于其中涉及了太多的佛家专属用语所致。如果想更好地理解本品的内容,那么很有必要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个概念。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佛教中所谓的“四相”,也就是指的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分别心。简单来讲,“我相”就是内心中总是执著地有一个实在的“我”存在,即“我相”。有“我”就有“非我”,“我”之外的皆是“非我”,“非我”即他人、别人,这是“人相”。“非我”不止一个,并且所有人的相也是不同的、有差别的,就是“众生相”;在人的生命周期中,我们往往又会执著于寿命的长和短,便是“寿者相”。
佛法认为,一切的“相”都是虚幻的,是不真实的,所以《金刚经》中,佛反复叮咛弟子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就等于说,凡人与佛陀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四相”,如果有“四相”,就是凡夫俗子;如果没“四相”了,就悟道成佛了。
感悟
《金刚经》第六品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呢?我的感悟主要有如下四点:
一是念经修佛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前出去旅行,每每看到寺庙里修行的和尚,就觉得他们真是生活的太悠闲了,什么事也不用做,每天只需要念念经书就行了,待细读《金刚经》之后才真正体会到,想做一个修成正果的和尚实在太难了。如果仅仅是想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倒也罢了,如果有志于修行,想顿悟成佛,却绝非易事。虽然有“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之说,但纵观古今中外,能够真正修成正果的人却寥寥无几,可见难度非同小可,恐怕比诺贝尔奖项的获得还要难上几倍不止。
二是学会放下。知易行难。道理往往很容易听得明白,但身体力行地去做却非常困难,这是人类的通病。本品中佛讲的“知我说法,如筏喻者”,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佛教导弟子们说,你们坐木筏渡过河、上了岸之后,就要舍弃木筏,而不应该再背着木筏去赶路。佛法如此,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却喜欢作茧自缚,对于已经过去了的不愉快的事情,却往往不肯善罢甘休,把自己困于往事之中,挣扎、纠结、郁闷……岂不知,不肯轻易地放过别人,也就等于不能放过自己。何况不能释怀又于事无补,痛苦的只是自己,这又何苦呢?不懂得放下,其实正是现代人幸福指数不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是辩证地看待世界和人生。“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这样表述的句式,是否感觉非常熟悉?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式,《道德经》中也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红楼梦》太虚幻境的对联也是如此,“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虽然不同的作者,对于这个句式的运用有着其独特的用意,但都是在通过不同的方式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应该执着于“相”,而应该要看清事物的本质与内在,并且,随着时间、条件的不同,世间万物都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世界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必须辩证地去看待,人生亦是如此。
四是福德是修来的而不是求来的。普通大众礼佛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祈求福德。那么,怎么能获得福德呢?第六品中佛传递给世人一个非常清晰的信号:“持戒修福”,也就是说只有持戒、守戒、修福,才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智慧。我们不是出家人,不用持戒、守戒,但要修福,因为福德是“修”来的,而不是“求”来的,一味地去“求”是没有用的,只能不断地去内“省”、内“修”,即诸善皆行,诸恶莫作,方能得“无量福德。”
于2020.3.28 16:55
NO:2020-2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