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一个人会有很多面,在不同的情境下会展现不同的面貌,但无论如何,一个人都应该是立体的、多元的、丰富的,而不是平面的、单一的、干瘪的。
那如何让自己丰富起来?
最近刚看完的一本散文集——《梁永安:阅读、游历和爱情》,给了我很大启发。
这本书的作者梁永安,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也是旅行摄影师,最开始关注他是无意中听了他的演讲。在演讲中,他侃侃而谈,讲爱情、讲成长,对年轻人充满了理解与支持,听上去很温暖。于是,便入手了这本书,开始细细翻了一遍。
书中从自我、工作、女性、爱情、孤独、阅读、生活、社交、修养、美、艺术等多个方面,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和认识。
视野开阔,见解独到,贴合现实,却又充满了对年轻人的理解与关照,不仅慰藉人心,也给人提出了建议。读整本书的过程就像夏日闲坐院中,听一位慈祥、睿智的老者摇着蒲扇,跟孩子们细细讲述着过往的故事,在舒心中获得启发与成长。
今天便分享下其中最受启发的几点:
第一,如何做好自我定位
如何衡量自我价值?
简单来说,就是要每日“四省吾身”,问问自己:在知识上有没有增加?文化视野的宽度有没有扩大?情感的含量有没有更加丰富?行动有没有增强?
可能很多人觉得自己还没解决物质问题,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
其实并不是这样,相对于五六十年代,我们已经获得了物质上的极大丰富。在当今这个剧烈转型时代,当人们的物质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就需要去思考自我和自我价值、思考人的精神追求。
这个过程可能孤独,但人生本来就需要孤独,并在孤独中沉淀自己,寻找自己的定位。
这种感觉就好像数学中的划坐标轴一样,要知道自己横向处于什么位置,纵向处于什么位置。
放在个体身上,如果一个人希望在社会上有所成,就一定要知道自己在社会和历史舞台上处于什么位置,而不是做一个漫无目的的自然人。
现实中,很多人习惯与周围的人去比较,但那是一个很小环境的比较,缺少历史维度、社会维度,对认识自己会产生很大的阻碍,也会让自己的视野变得很狭窄。
实际上,我们要把自己放到大的维度中去定位。
在这里,我们需要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在历史上,人类有游牧民族的属性,又有海洋民族的属性,还有农业民族定居耕作的属性,那自己到底是哪一种文明属性?
农业民族的特点是,定居式的,要风调雨顺,讲究因果逻辑,是一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传统思维。
游牧民族的特点是,逐水草而居,哪里水草丰美就去哪里,像我们找工作,就是这个特点,哪里有工作,就去哪里。
海洋民族的特点是,开拓、进取、冒险,同汹涌的大海斗争,用拓展的眼光,去接触、尝试和征服新发现的事物。
这样一看,你会发现,我们现代生活很难完全用一种文明去界定,而是杂糅了多种文明的属性,那我们就需要在这三种文明属性里进行价值重构。
当社会面向全球的时候,我们需要海洋文明的精神推动它;
当我们坚持做周期性的事情时,要讲时段,要播种、收获,需要坚持农业文明的开垦性和持久性;
而当我们要探寻生活的自由感时,又需要游牧民族特质发挥作用。
由此,思维变得开阔起来,不将自己局限于一个小房子、一个小公司、一个城市的范围,而是放眼整个世界,以一种更开阔的视野探寻自己在知识、情感、精神、行动上的提升和进度。
第二,如何接纳自己,成就独一无二的自己
要不断探索。这个过程中有痛苦,有欢乐,进而逐渐知道自己热爱什么样的生活,跟什么样的世界联系在一起。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人只有受到阻力时,才能触动自己,反思自己的生命是否真实。
这就像山本耀司说的,“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第三,如何坚定自己的内心,不受外界影响
现在社会存在很多现象,慕强心理、追星文化、容貌焦虑、身材焦虑、年龄焦虑,等等,人很容易在外界的各种流行的思潮中迷失自己,没办法坚定自己的内心。
为什么会这样?
本质上是人的内在没有成长,没有建立自己很好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以至于外面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自己的内心跟着风雨飘摇。
但实际上,一个人就像一棵树,只有自己根基坚实,才有面对风雨的能力;如果自己不是自然生长具有饱满生命力的话,就会特别脆弱。
你想啊,一棵树是怎么生长的?它很多时候是不会管外界怎样,也可以说外界的变化是它不能控制的,它就是自顾自的长,下雨了就吸收雨水,太阳出来了就吸收阳光,土壤贫瘠就贫瘠的长,土壤肥沃就肥沃的长,它一直在不停的向下扎根,卯着劲的向上成长。
这就让我想到了竹子定律,竹子的成长,前四年是很微小的,只是仅仅长了3厘米。从第五年开始,每天以30厘米的速度快速生长,只是仅用了六周时间,就能长到15米。很多人只看到它后面长得很快,很少能看到,其实在前四年里,竹子的根已经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
人也是一样,当内心足够强大,根系扎得足够深之后,外界的影响其实可以忽略的。
第四,面对工作的种种不如意,该怎么办
在工作方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困惑:工作很苦,我不喜欢怎么办?工作氛围不好,我可以摸鱼吗?这个副业很赚钱,我要做吗?要不要做斜杠青年?
面对不同的问题,很难有统一的答案。但请记住,人要先把一个事情做透,做到专业领域里最好的状态,然后这时候才能说你到底爱不爱它,才能说你到底真正适合去做什么。
一份工作到底适不适合自己,要经过非常艰苦的跋涉,而这个过程你不能抱怨,这个探索也是自我生命的一部分,如果尽心努力到最后还是不喜欢,那时你才能真正说“我的生命不属于这个地方”。但你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意志品质,那就是获得,然后你可以重新探索、重新出发。
因此,书中对于年轻人的建议是:
1.对世界保持好奇心。不仅要增长大脑中的知识,还要增加对内心的探索。
2.走出舒适区,寻找人生的无限可能。这里指的是对生命的探寻过程。一方面,要培养对自然的感情,体会万物各自的存在,感受它们开花、结果、站立、奔跑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在差异性里获得对世界的丰富认知,同时用自己的努力给自己世界创造、增添一点新东西。努力活得有尊严,有价值。
第五,个人生活,要更重视精神层面的发展
物质世界的追求是无限度的,很容易陷入贪婪,会被自己的欲望推着走,当物质有一定的满足之后,就要转向对精神世界的探索,注重精神层面的发展。
就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也可感受到,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是必须的。
面对未来社会,人一定不要成为一个单向度的人,而是要有复杂性和丰富性的人。
从人的成长来说,首先要认识世界,打开世界,进行游历,有一个精神漫游的阶段,这期间你对世界各种各样的认识,会超出你的想象。年轻人要有一种既在其内又在其外的状态,做一个旅行者。
虽然从现代的发展来看,我们今天的价值体系正在转型,人会寻求物质、精神的两面实现,而时代给予的条件不能完全达到。
正因此,对年轻人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心之所愿和身之所往两者不匹配。
这个时候该怎么办?
如书中所说,年轻人一定要思考世界再往前走会出现什么可能,要多看一点儿书,查一些资料,给自己一个超前性的定位。不要自己还是春天,却忙得像秋天,想要结果。现在的年轻人首要考虑如何开出自己的花来,哪怕是一朵小蓓蕾,足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