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把时间当作朋友》分享稿

《把时间当作朋友》分享稿

作者: 笑谈数据 | 来源:发表于2018-08-30 22:07 被阅读164次

    大家好,我是空心菜。非常感谢jack老师给我这样一个分享的机会。我今天想跟你们分享的书是《把时间当作朋友》。

    关于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笑来。如果你有听过得到的专栏,或者你有接触过区块链或者比特币,那么你一定对他有所耳闻。

    他原来是新东方的名师,后来创业、做天使投资人。他是中国比较早接触到比特币、区块链的一批人,也是区块链专家。他著有多本畅销书,比如《把时间当作朋友》,《七年就是一辈子》等。

    他有极强的学习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将自己的所学所感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影响了非常多的人。


    关于本书

    这本书的题目是《把时间当作朋友》,但这并不是一本讲时间管理的书。相反它主张的是时间不可管理。它表达的是一个人需要开启心智,提升思考能力,用正确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把时间当作朋友,相互成就,而不是去管理时间。

    李笑来说这不是一本鸡汤书。我倒觉得这还是一本鸡汤的书。因为书里面还是在讲各种道理。不同的地方在于其他的鸡汤书只是把道理很粗暴地扔给你,而这本书它是用非常朴实甚至是有点琐碎的语言,将道理掰开了揉碎了讲给你听,刺激你思考。

    这也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获得成功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持续获得成长的书。因为成功比如说要实现多少财富,要做成某件事,都是有终点的,而成长不一样,他是持续不断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为什么分享这本书

    这是我第一次分享,坦白说,在准备这次分享的过程中,我不知道要怎么分享。于是我不停地问自己:你为什么会选择这本书,你想要跟大家分享什么?

    2015年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就被震撼到了。不是因为作者讲得道理有多深刻,而是作者讲道理的方式太过扎心。读的过程中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好像你自己都没觉知到的小心思,他全看明白了,而且还帮你对症下药。

    真是赞叹于作者竟然能够把一些简单道理背后所反映的我们的心理体察的如此准确。说把时间当作朋友,并不是教你去寻找时间管理的方法,而是教你一些个人成长的方法,让你能够很好的管理自己,从而与时间做朋友。

    我自己非常认可这些方法,所以希望分享给你们。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从问题到方法到应用。接下来我也将按照这个框架来进行分享。


    核心内容

    先说第一部分,问题

    关于困境

    我们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这样的困境,就是突然之间意识到自己浪费了好多时间,发现时间不够用了,因此非常恐慌。然后我们就开始着急忙慌的寻找各种捷径试图去迎头赶上,把浪费的时间给补回来。比如为了应对考试,学生宁愿去背一百篇范文也不愿去学习理解然后动手写一篇文章。在心理上以为背就是快的,而自学就是慢的。

    听起来很荒唐有没有?但其实你想一下自己的情况你会发现你很有可能就中招了。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是因为我们意识到时间不够了。如果时间完全足够,我们根本就不会考虑去做选择。

    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同样的时间能做更多的事,这是我们对时间管理的诉求,也是我们管理时间的方式。

    但李笑来告诉我们,时间是无法管理的。因为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

    我们为什么会抓不住时间呢?是因为我们习惯于被自己的大脑控制。比如一会刷个手机一会儿听听音乐一会儿泡个咖啡。完全跟着感觉走,成为大脑的奴隶。而时间就在这种不知不觉中自顾自的流逝。

    那我们怎么样才能不被自己的大脑控制呢?才能不跟着感觉走?才能不成为大脑的奴隶呢?李笑来说:我们需要开启心智,获得解放。

    那什么又是心智呢。一个人的心智就是他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直白点说就是,你明白一点道理,你的心智就开启一点。你再明白一点道理,你的心智就再开启一点。你的心智开启的足够了,那么你就不会被大脑控制了。所以李笑来在整本书中不断说:一切靠积累。多学习多积累你的心智水平自然就提高了。心智水平提高了,你想的就不会是管理时间,而是管理自己。

    管理好了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怎么样去做,一切自然会水到渠成。

    那么如何管理好自己,接下来第二部分我们来说管理自己的方法。

    在说方法之前,我们需要先认清几个现实。


    关于现实

    管理自己,一切靠积累。但关于积累的过程,李笑来先给我们泼了几盆冷水,告诉我们需要接受六个现实。

    第一个现实就是速成绝无可能,因为绝大多数成绩都需要时间来孕育。在学习、成长的道路上,你要给自己足够的耐心。不要急于求成,希冀一口气吃成大胖子。比如当你想要学习写作这项技能的时候,不要以为你去买个课程跟着老师学个21天,把写作方法全部学会了,你就能写出好的文章。事情永远没有那么简单,写作是一项长期工程输入处理输出哪一项都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你实在没必要因此灰心丧气,21天就给自己下个判断,觉得自己做不好。不明白这个道理,你可能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学不会。

    第二个现实是交换才是硬道理,因为速成不可能,所以你需要分清楚你要什么以及你有什么。所谓的交换就是你有什么就用什么,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

    第三个现实是完美永不存在。没有什么人是完美的,也没有什么事是能够做到完美的。我们需要忍耐,各种各样的不完美,否则事情可能没法开始,更无法完成。

    第四个现实是未知永远存在。我们要承认自己,不可能全知全晓,有些时候有些问题是没有答案的,比如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而有些时候,即便有了答案,也未必是我们能够理解的。我们不必去钻牛角尖,尤其是我们一开始学习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要忍受未知的存在,否则可能会平添焦虑,导致时间浪费,无法前行。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我们丢掉刨根问底的态度,而是说当抛根问不到底的时候,我们需要智慧的选择,接受,然后前行,继续去积累,等积累到一定程度,也许答案自然就有啦。

    第五个现实是现状无法马上摆脱。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过去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结果,而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未来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原因,没有人能够逃脱现实的束缚。接受现状才是我们的最优策略,也就是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但事实上,对现状不满,急于摆脱现状,是很多人常常不知不觉落入的陷阱。

    第六个现实是与时间做朋友。与时间做朋友的方法就是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而正确的事又比正确的方法更为重要。怎样判断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呢?核心只有一个,看它是否现实。因为几乎一切愚蠢的行为都来自否定现实,逃避现实。只有接受现实,才可能脚踏实地。

    认清了这六个现实之后,我们再来谈方法。


    关于交流

    1. 倾听

    交流总是一方在表达,一方在倾听,要不你说我听,要不我说你听。

    从某种程度上,交流的有效与否往往更取决于听者而非说者。失败的交流往往源自听者的疏忽。毫不夸张的说,倾听能力的强弱,几乎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为绝大部分时间里,任何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听某些人的话,或者反过来依赖某些人听他的话。

    老师在课堂上讲同样的内容,台下的学生只有少数能够全面接收老师讲述的信息。不是只有少数人有认真听,而是只有少数人有很高的倾听能力。

    一个人的倾听能力,与他的专注度有关,与他掌握的信息多少有关。

    为了真正做到有效倾听,最需要克制的是,过早质疑。我们习惯在听到自己觉得不对的信息时就去打断别人,但必要信息不可能一下子就全部讲完,尤其是当信息中包含复杂的说理过程以及重要的细节时。我们很容易在听一部分信息时,就会自以为是地得出“我已经了解你要说什么”的结论,然后要么不听,要么打断对方。

    过早质疑,不仅提高了对方有效表达的难度,也增加了自己获得信息全貌的难度。如果交流的对象增多,也会增加团队共同的交流成本。

    当然,这不是说我们要放弃“质疑精神”,而是说我们在倾听时要控制自己随时发出质疑的行为与心理。无论如何,先听对方说完,再去充分表达、质疑。

    另外,在面向大众的沟通中,每个人的信息起点都不一样。为了完整表达,在交流过程中往往会增加一些外延内容,这就增加了交流的时间跨度。此时,为了做到有效倾听,我们需要利用多余的脑力处理两方面的信息,一个是回顾说者已经说过的信息,一个是预期说者将要说的信息。

    2. 说

    而在说的时候,我们可能都遇到过这种情况,明明是同样的话,但是因为说的人不一样,效果也就不一样了。这不是话的问题,而是说话的人的问题。其实每句话都是有归宿的,我们得知道自己说什么话是管用的,说什么话是没人听的。要想说的话有人听,那就必须通过努力,通过积累成为能说更多话的人。

    3. 三个交流原则

    第一个原则,有意义的讨论的前提是,双方不仅要相互竞争,更要相互合作。所谓的相互合作,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双方必须共同遵守理性讨论基本原则。比如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不能随意作出判断,有了确凿证据,就算结论令人难以接受也必须接受。

    第二个原则,真理是独立存在的,它从来不会依附于任何个人或者集体。如果我们在任何讨论中发现参与者有自以为是者(认为自己掌握着真理,或者代表着真理,甚至干脆就是真理本身)存在,那么最好的选择只有1个:退出讨论。因为,只要他们存在,讨论就不再是讨论,也不会得出任何有意义的结果,继续下去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

    第三个原则是真理不变,也不会因任何人而变,不停变化的只是人们对真理的解释或理解。当交流的过程中有人抛出,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看法,不是吗?那讨论就该结束了。因为看法无法争论。

    为保证沟通中信息传达准确,还需要增加一个验证机制与反馈机制。也就是确保对方接收的信息就是你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关于思考

    勤于思考,更准确地说,勤于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只不过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的过程。

    举例来说,诉诸权威,独立思考的路径可以是这样的:首先,权威不一定正确;其次,就算权威正确,也只是权威表达了正确,而非正确属于权威;最后,准确地说,权威只是权威、正确就是正确,它们俩什么时候都不是一回事。

    再举例,只要你稍微有点工作经验,就会发现,那些在接到工作任务之后,勤于琢磨,思考该任务的目标、实质、意义,再据此思考完成该任务的方法的人,很容易获得晋升的机会。相反,那些不爱思考、老板布置什么完成什么的人,尽管兢兢业业,也只是碌碌无为。

    无论做什么,出众的人一定是勤于思考的。

    那么如何思考呢?一个人不会思考,逻辑混乱,往往是因为概念不清和拒绝接受不确定性。

    学习任何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搞清楚它所有的基础概念。不夸张地讲,任何一个学科的所有知识,都是由这些概念一点一点搭建起来的。

    其实我们说某个人“脑子清楚,就是指那个人的脑子里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毫无必要的、不讲根据的、混淆视听的概念。或者说,他可以清楚地了解哪些概念是什么样的,以至一切在他的脑子里都非常清楚。

    所谓“脑子混乱”的人,其主要特点就是把根本不是一回事的东西当作一回事。可以想一想,自己是一个脑子清楚的人还是一个脑子混乱的人。

    如果要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其实也是有方法。李笑来从很多给我们做了参考,比如方面因果关系,相关命题,举证责任……

    思考总是离不开因果关系的。分析任何因果关系,只需要从三个层面去考虑。a不一定是b的理由,a不一定是b唯一的理由,a不一定是b最重要的理由。

    我们常常羡慕那些思维缜密的人,但其实做到思维缜密并不难,从现在开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如六个月,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或者自己被灌输的每一个念头,甄别其中的因果关系。

    原命题与逆命题的关系原本中学数学就学过: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但有心理学家做过调查,得出结论,有70%以上的人分不清原命题和逆命题之间的区别。比如原命题很酷的人都吸烟,逆命题就是吸烟的人都很酷,得出结论我也想哭,所以我要吸烟,这很明显是不成立的。

    关于举证责任,法律上有一个结论,谁主张谁举证。但是我们却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对话。甲声称要做某事,那么证明做这件事是有好处的,这个责任应该由甲来承担,但甲却会要乙去证明做某事有什么坏处或者证明做某事却是一点坏处都没有。


    关于学习

    学习的重要起点是起码先学会一种技能。无论这种技能多简单,多普通,学会之后,就可以让你了解习得带来的大不同。一旦拥有了一个这样的起点,学习欲望就会像发芽的种子,无论多大的石头都压不住。

    学习多了,信息量大了,能做的就多了,效率自然就提高了,所以提升效率的本质在于学习,不断学习。

    学习的基本途径有体验、试错、观察与阅读。体验就是你的五官感觉。试错就是你自己去做所获得的心得。观察就是别人去做然后你看到的心得。阅读是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从更多的人身上获得的心得。

    其实无论是哪种途径,正确地思考才最重要,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关键手段。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进展与时间进度不是线性的。一开始总是很缓慢的,累积到一个点后,才会突飞猛进。但我们往往在学习一小段时间后,发现没有进展或者进展缓慢,然后慢慢动摇直到放弃,终究什么都学不会。做事半途而废,不是因为没有毅力,而是因为不懂这个道理,一开始就因为学无所得而失望。

    想要更好地学习,一个人的自学能力也很重要。掌握自学能力、运用自学能力完全学习一样东西。自学能力的基础是阅读理解能力。检索能力建立在相当熟练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之上。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


    关于如何与时间做朋友

    我们在时间上无非会遇到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没有按时开始执行任务。

    对于这一种,答案是从现在就开始,及时行动。所谓的做事拖延,往往不是拖延着做事,而是拖延着不开始做事。拖延的痛苦是因为我们不是不知道做什么,而是不知道为什么无法进入状态。

    拖延的本质原因在于恐惧。恐惧做错做不好,恐惧外界的评价。

    第二种是错误估算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

    对于这种,我们需要提高估算时间的能力。所以我们需要养成习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它的熟悉程度或者陌生程度,再据此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第三种是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差错。

    当我们要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最关键的是弄清楚怎么做,因为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做,我们其实已经基本确定。比如每个人都想赚钱,但不是每个人都知道怎么赚钱。所以我们要关注做事的方法。

    在做一件事之前,通过关注方法去反复拆分任务,最终确认每个子任务都是可以完成的。这是我们需要去修的功课,需要去习得的技能。

    在任务管理过程中,我们需要去思考,任务之间究竟是串联的关系还是并列的关系。所谓的提高效率就是将可以并行的任务同时处理。

    既然时间是不可以管理,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感知时间,然后再想办法使自己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也就是与时间做朋友。

    感知时间的方法可以去记录时间的开销。这样时间久了,你就大概知道你做什么事需要花多少时间,你就能真正去回答时间都去哪儿了?


    关于应用

    1. 兴趣

    兴趣不太重要,至少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

    很多人所说的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是因为没有兴趣。其实他们不喜欢做,并非是因为没有兴趣,而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去做好。

    几乎没有人会喜欢做自己做不好的事。同样的,也几乎没有人会不喜欢做自己能做好的事。

    完成绝大多数事情都需要熟能生巧。一件事认真去做,做多了自然就会擅长了;擅长了,自然就做得比别人好;做得比别人好,兴趣自然就来了,然后就更喜欢做,更擅长……进入良性循环。

    所以对于兴趣的认知,可能我们在顺序的理解上都出了问题: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当你觉得自己不喜欢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可以尝试去问是不是仅仅因为自己没有做好?如果答案是的话,那你可以再进一步地问做这件事对你有没有意义?如果有,那就努力去做,直到做好为止。

    2. 方法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所谓好的方法其实是因人而异的,适合这个人的方法放到那个人身上,很可能适得其反。适合所有人的方法,很可能根本不存在。所以与其不停的寻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行动,并且持续坚持。

    3. 痛苦

    痛苦是我们比较常见的一种情绪。一个人在痛苦的时候,他对于外界的感知能力是会减弱的。一个人在痛苦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把自己想象成全世界最痛苦的人。但其实你会发现,你现在再去想那些痛苦,可能未必都想得起来,那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有一种遗忘痛苦的自我保护功能。

    当然这一方面让我们不必过分害怕痛苦,但另一方面,这会让我们对自己犯过的错所带来的痛,不长记性,继续犯错。怎么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呢。

    面对这种窘境,有两个简单非常高效的办法,一个是在面临尴尬的时候,一定要用文字,图画等形式,把自己所遇到的尴尬记录下来。记录之后还要养成习惯,定期拿出这些记录,回顾一下。这样容易提醒我们曾经犯过哪些错,从而不再犯这些错误。

    另一个办法是面临尴尬的时候,尽量弱化痛苦,控制自己的情绪。

    4. 节奏

    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生活节奏调整得慢一点。凡是值得做的事,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我们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往往在开始时总是制订超人计划,使得事情很难持续进行下去。

    5. 物极必反

    绝对不要盲目的试图减少睡眠时间。有些人可能天生就需要很多的睡眠,但是他又想要做很多事,那怎么办呢。所以很多人总是睡的很晚,然后照常早起,来压缩自己的睡眠时间,但这其实无形中已经影响了第二天的工作效率。

    其实睡觉也是一个技术活,根据自己的睡眠时间,根据自己的需求,我们其实可以做出调整。比如李笑来他正常需要睡八个小时以上,这对他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所以他就想一个办法,把自己夜间的睡眠时间缩短到四个小时,然后在中午找个合适的地方打盹30分钟,之后到下午6点左右,再找个地方打盹30分钟。这样虽然消减了三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但同样是精力充沛的。怕这个技巧中,关键在于打盹之前喝一小杯咖啡,然后迅速睡过去。这样在30分钟醒来后,大脑就会处于非常清晰的状态,而且感觉也非常好。按时打算,按时清醒,是需要锻炼的。

    尽量不要减少与家人交流的时间。因为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在很极端的情况下,依然支持我们的,肯定也只是我们的家庭。

    同时交流会减少家人对你的不理解,从而给你带来的困扰。

    最好不要放弃自己的社交时间。为了在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不碰壁,我们要学会不停地帮助身边的人。

    现状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态,一个人的现状越差,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强,进而做出不现实决策的可能性就越大。

    愿上帝赐予我从容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可以改变的,并赐予我智慧去分辨这两者间的区别。

    而事实上,接受不能改变的比改变可以改变的需要更多的勇气。因为只有做到接受不能改变的,才能接受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的事实。


    关于积累

    相信积累的力量,本质上就是相信复利的力量,不要以为一年365天,每天进步一点点,最终的收获就是365点。这只是莎士比亚的算法,而实际上,如果真的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年下来收获,最终可能是复利的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取决于你每天进步的量以及起步时的水平。

    要坚信积累的力量,即便遇到了尴尬,即便感觉没时间了,也要选择积累。如果觉得积累来不及了,那就接受现实吧,想想看什么可以改变,什么不可以改变,找到能改变的地方,采取积累的策略,这是唯一的方法。别再跟时间较劲了,看清楚,想明白,问题出在自己身上,时间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我们的敌人,就看你的啦。


    如果你也想读这本书,可以买书也可以在网上下电子版。李笑来自己做了一个网站,把他写的所有书都放在上面,供大家免费取。不过必须提醒的是,这本书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语言过于琐碎。如果你想要去读,一定要做好这个思想准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把时间当作朋友》分享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iuv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