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知识管理(二),Why

作者: 起今知行 | 来源:发表于2015-09-28 18:05 被阅读338次

    上一篇是关于我的个人知识管理的一些理念,接下来就是实际的操作流程。这个流程看似比较繁琐,但是核心的步骤也就那么几步,做好输入和输出也基本够用了。其他的比如说应用和创新,这是为以后准备的,先暂且放在这个流程里面。我的个人知识管理流程有两个维度:

    • 第一个维度是流转,从收集、学习、总结、保存到分享、应用、回顾、创新,目前主要是针对于前半部分展开,后续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考虑把后半部分也加强一下。
    • 第二个维度是对称,把资料收集进来之后需要分享出去,这叫有进有出 ;学习了之后还要会用,这叫学以致用;总结之后并没有结束,需要再次进行回顾,有些可能是反复的回顾,这是为了深入理解 ;保存资料后,这可能还不是自己的,要想把它真正的变成自己的,那就需要有一定的创新,对我来说可能是弃旧迎新的一个过程,并且,我会隔一段时间就把没用的或过时的资料删除掉。
    • 收集—分享 (有进有出)
    • 学习—应用 (学以致用)
    • 总结—回顾 (深入理解)
    • 保存—创新 (弃旧迎新)

    一、收集

    收集就一定要使用到一定的工具。我现在更多的是基于为知笔记的一个收集,在《软件和工具,能提升的不仅仅是效率,更是思维》最后有提到具体的收集方法,这里再做一个汇总。

    这张收集图非常像百川入海的感觉,其实知识管理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把各个渠道的资料都收集在为知笔记里面,这是个人知识管理的第一步。基本多数的收集方法大家都比较熟悉,看图就能够明白。其中有几种我说明一下:


    • InoreaderIFTTT—为知笔记;Inoreader是一个RSS阅读器,IFTTT是触发器,我在IFTTT里面设置了一下触发器,把RSS和为知笔记连接了起来,只要在Inoreader里面点一个星号,文章自动就保存到了为知笔记里面。
    • 知乎/豆瓣—正文提取规则—为知笔记;正文提取规则是按照一定的条件提取我们需要的资料,把不需要的就过滤掉了。在为知笔记菜单栏的工具列表中可以找到,剑飞在《效率工具必备》有提到,具体的实现方法可以参考这一篇文章:《设置网页正文提取规则
    • 拍照—(Onenote/扫描全能王)—为知笔记;Onenote是把图片转换成文本,中文识别度非常高。而扫描全能王是把纸质资料电子化,自动处理,即使你照片拍斜了也能给你很好的纠正过来,而且可以发送到为知笔记。这里也推荐一下扫描全能王,点击注册
    • 语音写作—为知笔记;我一般不会直接保存录音,有想法的时候就利用语音写作记录下来,也可以理解成灵感管理,因为在很多时候,语音写作总可以牵引出非常好的点子。

    总体说来,我的收集渠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从外面收集,也就是把互联网上的一些资料、阅读笔记、习惯养成的相关数据等收集到为知笔记里面;另一个是从里面收集,一旦自己有想法(现在还包括观察心态的变化,也就是因为某件事情自己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改变,都会记录下来)那么就立刻记录下来,然后保存到为知笔记里。

    二、学习

    都知道学习是一个好习惯,也认同终生学习的重要性,但是我发现身边好多人还是为不学习找了好多的借口,这是涉及为什么要学习的问题,不做讨论。当然,也自然有不少已经养成了学习的习惯,自主学习比较强的人,但并非所有自主学习强的人就善于学习,多数人所面临的额问题是如何学习,这也是我接下来要说的一个重点,即怎么学?还记得我在上一篇中关于知识的定义么?我提到了自我学习、向高手请教和亲身实践这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也是我目前的主要学习方式。

    • 学习方法一:自我学习;自我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这一点不容忽视。很多老前辈都教导我们遇到问题时要自己主动去找到解决方案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自我学习方式,通过解决一个又一个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使得我们在这个过程学习到了新知识,可能是一个认知的正确理解,也可能是某个技能的提升。同样的,阅读参加某个课程 毫无疑问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通过阅读一本书、一份资料,可以帮助我们增加一个看待问题的角度或者思路,而参加一些课程又可以提升某一个方面的技能,比如Office的使用技巧,这些也都算是学习。至于写作,算不算学习呢?对于我而言,写作除了是总结,也恰恰也是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写作过程中,总有很多好的想法冒出来,或是我对于某一个问题有了新的看法,这和从其他途径获得的认识一样,我也认为它是一种学习方式。
    • 学习方法二:向高手请教;向高手请教这一点我们很早就会,甚至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比如说,我们遇到了难题解不出来,我们会请教老师和别的同学,这就是一种向高手请教的方式,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可能记不起来要用它。尤其是进入社会之后,已经没有人有时间给我们教授什么了,这一点和学校有极大的不同,我们需要主动找到高手,然后针对于我们不会的东西进行请教。请教的方法就是提问,要提好的问题,因为像百度一下就能得到很多答案的问题高手往往不屑于回答,重要的是提有质量的问题。这一点在小生的《北京线下-剑飞大神启示录》中找到合适的沟通方式里面有提到。提问完了也得到了答案还不算完,你需要向高手反馈你的收获,而且是持续的反馈,因为高手喜欢和他人一起探究问题的本质,如果只是单方面的请教,那么下一次可能就没有机会了。
    • 学习方法三:亲身实践;这个好理解,知和行之间是由差距的,相信没有人怀疑这一点。《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有提到过这样的话,任何实用类的书籍都不能解决你的问题,只有你的实践。其实就是这个意思。而且在你亲身体验和之后,往往会有很多新的收获,这些收获积累下来就形成了你的经验。经验也可以看成是我们的隐性知识。我现在对于自己的一个要求就是 体验,对于任何新鲜的事物,在没有了解之前,都不下定论说自己不感兴趣,因为有可能会错失一次认识和了解的机会。认识和了解其本身是一种学习方式外,在实践中更能收获到在其他途径得不到的新知识。

    三、总结

    总结的话有两个问题要明确,第一个是总结什么?第二个是如何总结?至于为什么要总结,上一篇的开头有提到,这里再说一点,总结可以检验自己是否真正的掌握了某个知识,检验的方法就是看自己能否用简单的话表述清楚。

    再说第一个,总结什么?就我而言,总结有几个方面,首先重点是关于某个知识主题的总结,选定一个主题后,阅读大量的资料,然后最后做一次总结,写一些文章,比如前面的几个系列的文章属于这一类,包括这个系列的文章也是;其次是对于经验的总结,这个指的是针对于回顾过去做过的事情,比如日回顾、周回顾等,看看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解决的怎么样?如何改进?或者是自己有哪些收获等;最后是针 对于一些数据的汇总和评估,比如说跑步,跑了多少次,耗费了多长时间,跑了多少公里等,再比如语音写作,写了多少字,累计了多少等,然后评估一下做的如何。这是我目前主要涉及到的总结。

    那么问题是如何总结呢?后面两个是不用多说的,说说第一个我是如何针对于主题进行总结的。对于主题的总结,最多的是写作,前面说到了写作是我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它还是总结的方式。我的个人知识管理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学习和总结,也就对应了知识的输入和输出。我会在一段时间内关注一个主题,查找学习大量的资料,阅读很多书籍,然后在大脑中进行沉淀(是自发的过程),主题资料学习完毕后,利用头脑风暴收集大脑中关于给定主题的想法,修改后建立一个文章的结构,再一步步细化下去,而后利用碎片时间对于结构的分支进行思考,比如说走路、坐车、等待等时间,到具体写作这一步,我是尽可能的用整块的时间进行,写完了又会利用碎片时间进行修改,最后成文。目前利用这个方式写了几个系列的文章,受益良多。

    四、保存

    知识的保存需要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要保存?保存什么?如何保存?

    • 为什么要保存?我的想法是,大脑的存储空间有限,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之后,可能就忘记了以前自己学习过什么知识,这是遗忘;其次还可能记忆混淆,也就是把A事情记忆成B事情,这类情况还是比较多的。所以需要依靠大脑以外的工具来帮助我们保存。
    • 重点是保存什么知识呢?我不会保存所有我认为好的资料,有一条原则:只保存经过自己思考或总结后的知识。我指的是长期的保存,像很多从互联网上收集的资料,阅读或学习完毕之后就会删除,这是短暂的保存。之前的习惯非常不好,看到互联网上有好的文章就收集下来,还有一些书籍、视频教程,统统下载下来,然后一直就躺在硬盘中再也没有动过。我又想起了原来大学寒暑假习惯借一些书回家看,结果是怎么背回去的又怎么背回来,估计这一点好多人会中枪的。直到今年,才慢慢改掉了这个恶习。现在更多的是依靠保存的原则来进行,保存那些经过自己加工过的知识,这类的知识包括学习后的一个总结,大脑中的一些闪念或想法,还有一些写作的东西。
    • 如何保存?保存很容易,但注意两点:一个是分类,另一个是命名。关于分类,不用做的太细,尤其是文件夹的深度最好不要超过三层。而命名的话,可以尽可能的长一点,包括时间,项目名称,文件名称等,有些相似的文件在命名的时候可以加上关键词,便于Everything快速查找。具体操作可以参考《你的知识需要管理》或者是易仁永澄的《强力底版的多领域实践》

    五、分享

    分享其实就是让别人知道你知道。这样一来就可以达到两个目的:其一是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二是帮助自己建立个人品牌。目前分享最多是通过这个博客平台进行,还有简书作为辅助,现在也尝试在知乎上回答一些问题。当然,分享还有其他很多的途径,比如线上分享活动,在一些学习型组织里进行思想交流,甚至于讲述给你的某一个朋友听也都算分享。不过我目前涉及不多,这是后期考虑的事情。而空间、朋友圈、微博这些社交性的平台因为链接性、时效性较好,基本是作为一个传播的平台,互不冲突。

    六、应用

    学以致用也是老前辈经常教导我们的,我们也都承认它的重要性,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学以致用,理解了某个知识不见得我们就会把该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去,这之间还是有差距的。好多人都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呢?我的理解有两点:其一,仅仅只是个人主观上认为知道或理解了,但其实是还没有彻底清晰的理解,而自己又不知;其二,可能我们真的是理解了但还做不到,我们理解了某个东西可能仅仅代表我们理性上承认它是对的,但没有考虑到实际的困难,也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所以才有所谓的明明知道了但就是做不到。

    至于如何应用,可以是工作方法的改进,可以是思维能力的提升(包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可以是个人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善,或者是解决自己某个实际的问题。知识的应用最主要就是服务于自己,帮助自己解决属于自己的问题,让自己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七、回顾

    应用好说,我们学习知识很多时候都是为了应用。那问题是,为什么要多出回顾这一环节呢?前面说了总结完了不算完,还需要时不时的回顾自己学习的知识。举个例子吧,很久之前我们学习了某一个技巧,但是好长时间没用,最后都想不起来了,这个情况还是不少的吧。那么把技巧换成知识,它同样也是成立的,即我们容易遗忘。所以回顾的第一个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遗忘。但是防止遗忘是不是回顾最重要的目的呢?显然不是。可能有不少人有反复阅读经典书籍的习惯,他们都表示,对于经典,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可谓常读常新。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我们处于某一个阶段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而一些经典的文章通常写的比较深入和晦涩,可能当时我们没有办法理解,但是随着阅历的增加,经历越来越丰富之后,我们有了新的感受,对于之前难以理解的问题自然而然的就想明白了。别说经典书籍,甚至于一些流行音乐亦都是如此。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第一次听陈奕迅的《十年》这首歌时候的感受和十年后再听可以说是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 回顾更重要的一个目的在于对于某个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我回顾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定期回顾,参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进行;另外一种是随时回顾,也就是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比如说等待时间。而具体的操作方法是结合看、听和想进行,充分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大脑。可以是阅读自己总结过的主题知识这里注意一点,乘车交通的时间不建议用眼睛看,费眼睛的很;也可以把文本转化成音频,利用交通和跑步的时间听;或者在脑海中把某个学习或总结后的知识进行思考回顾一遍。

    八、创新

    创新这个话题,确实把握不了,因为在前期积累阶段的话,基本的知识都没有太掌握就谈创新显然为之过早了,但是考虑到文章和流程的完整性还是加进来了。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奥斯本检核表法,就是从多条路线进行思考求解。最早在《你的知识需要管理》里面看到的,这本书里面还提到了开发右脑(有人是通过拍一张照片,然后把照片描述一个故事的方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头脑风暴的方法。也有人认为整合就是创新,有点类似于植物的嫁接,就是把两样东西或想法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新的东西或想法,这应该也算是。另外有一点我非常认同,那就是创新最重要的是思维的创新,也就是说思维的发散性和开放性非常好,所以,想要提高创新能力的话,可以考虑从思维的角度出发。

    九、个人知识管理小结

    个人知识管理系列的文章,我没有太提到相关的技巧,更多的是方法和理念。在我看来,一些小技巧很容易就学会了,百度一下就可以得到很多的答案,比如某款软件的使用等,你可以学会,他人也可以,这无法形成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包括GTD的实践,方法我们可能都会了,知道遇到什么情况该如何处理,但是稍加注意就可以发现,一些实力非凡的人通常不会太在意技巧,更多的是理念的内化。举例来说,很多人习惯于用Doit.im来管理事务(不得不说,这款软件真的非常符合GTD的理念,也非常棒),但是,我们假设一下,如果这款软件突然不存在了,或者如同Google Reader一样关闭了,那么新手和高手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显而易见的是,新手的GTD基本就崩溃了;但对于高手来说,影响就不会有那么大,一支笔、几个记事本外加一个日历,也完全可以管理好自己的事物。这之间的差别就是对于GTD理念深入理解和认识。同样的,对于个人知识管理而言,比起技巧,更重要的是在思维上形成一种习惯,比如说学习之后必须总结、总结之后必回顾、理解之后必应用等思维习惯。一旦我们形成了这种思维的习惯,那么就能够完全不必在意知识管理的形式而做好个人知识管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个人知识管理(二),Why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ivwc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