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知识管理这个主题在脑海中酝酿了几个月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好的想法自动的冒了出来,然后结合语音写作的方式又牵引出了很多潜意识里的东西,好在,趁着自己还没有完全忘记的时候记录下了它们,积累到了现在,整个框架清晰地浮现在了自己的脑海中。
尽管萧秋水、台湾的陈永隆教授,还有幸福进化俱乐部的创始人易仁永澄分别对于这个主题作了总结。但是我清楚的知道,即使阅读的再熟,如果不思考不总结,那些对于自己来说不过是互联网上的信息,没有太多的价值。
总结可以说也是我学习的一个过程,因为通常总结可以帮助自己更深刻的理解一些知识,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好多新的认识又出现在了脑海中,这是一个循序的过程。
一、什么是个人知识管理?
在理清个人知识管理概念之前,我想有必要分别了解和知识相关的一些认识。因为知识管理重点不是管理,而是知识。所以不管你用什么样的管理方案,只要能够满足你管理好知识的需求就够了。始终记住一点:看似复杂的方案不一定就是好的!
个人知识管理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案!我一度尝试复制他人的做法,去模仿那些高手,但是,最后大都让自己失望了。一个原因是,他人的方法我不能完全的理解,或者我理解的和他们有差异。因此,我该考虑为自己做一双鞋了。不然,到最后不但没有模仿成功,反倒“东施效颦”了!
1. 什么是知识?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求学生涯里,相信你我都一直在学习,学习什么呢?知识!的确,我们是为了获得知识而学习。那么什么又是知识?它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尽管《GB/T 23703.2-2010 知识管理 第2部分:术语》
『下载链接』关于知识的定义非常明确,但是我不想引用它,因为Ctrl+C
和Ctrl+V
对于我没有太多的意义,我希望得到自己的解释。我这样认识它:
知识是通过自我学习、向高手请教 以及亲身体验等方式进行获取,再经过总结提炼 之后,自己所收获到的认知、经验或者是能力。
这个是我个人基于自身实际情况的一个见解。之所以是这么理解的,理由也非常简单,因为这个定义就是我对于自己所学习知识的一个总结和提炼。
2. 知识如何分类?
关于知识的分类,我不会自创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因为首先是我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其次也没有必要,没有必要的原因是,这个部分对于我不是重点,仅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即可。总的看来,知识可以在四个维度进行分类,基本没有太多需要说的,一看图就懂。
3. 个人知识管理概念
一提到个人知识管理,多数人立刻会想到简写PKM。它由美国的Paul A. Dorsey 教授提出,这里也引用一下他的定义: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should be viewed as a set a problem-solving skills that have both a logical or conceptual as well as physical or hands-on component.
这个宽泛的定义被广为接受,算是比较权威了。萧秋水也做个一个解释,就是对于个人知识的一个高效运作。但这些定义关我什么事呢?还记得前面说的吗?不过是参考资料而已,我要做的是表述出我个人的理解。在我看来,所谓的个人知识管理,不过是自我解决个人知识问题的一种方法,包括支撑它的理念和实际层面的方法。也因此,我的个人知识管理可以看成是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相关的理念,另一部分是具体执行的方法。
二、为什么要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没有人为你负责,除了你自己,而你唯一的资本就是知识。读过德鲁克大师的作品的人应该比较熟悉“知识工作者”的概念,剑飞也有过一个总结《关于知识工作者》。进入21世纪后,知识工作者大量增加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学历和证书再也难以成为你的优势,唯有你持续不断的积累你的知识才可以。并且,知识更新迭代超乎你我的预期,所以持续更新你的知识就尤为重要。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管理方法,帮助自己跟上时代的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问题是,我为什么要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呢?理由很简单,对于我个人来说,一个核心的目的就是提升个人价值!个人知识管理将会如何提升我的个人价值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把外部知识隐性化
显然,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部分来自于外界,书籍、课程、互联网、分享会等等,这些都是外部知识的范畴。科技发展到今天,从外界获取知识变得更为的便利,以前只能在学校里才能获取的知识,现在只需你稍稍懂得一点网络搜索技巧就可以很方便的找到。通过学习或阅读等途径,我们就在自己的大脑中留下了这些外部知识的痕迹,这是一个隐性化的过程。之所以这这么说,是因为从外界得到的知识在一开始我们可能不能够很好的理解,也无法直接利用,但是它确确实实留在了我们的潜意识当中。举例来说,N长时间之前你看到了某个东西,等到下一次见到它的时候多多少少能够唤起你的些许记忆。
2.把隐性知识显性化
隐性知识积累多了,慢慢就可以形成一些我们自己的认知。但是如果不把它们总结下来,很难形成我们的优势,不仅自己不知道自己知道,别人也无法知道自己知道。这就是好多人为什么学习很多但是进步很慢的一个原因,因为一直在输入,而忘记了更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学习后需要更多的输出。一方面,输出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经常做总结的人肯定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在我们总结、写作的时候,总会有很多好的想法自动冒出来了,帮助自己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多总结多输出也是我们在持续进步这一正循环中运转的保证。当然,输出的方式不仅仅局限于总结,还可以是写作、思考、分享等,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输出的目的。就我个人而言,输出的方式可能更多的是总结和写作,这个博客也算是我输出的一个平台。
3.把显性知识实用化
学习知识有一个目的是为了运用。 能够清晰简单地表述出某一知识点说明我们真的理解了,但是理解了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运用好,因为知和行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想要缩短知和行之间的差异就必须依靠实践,别无捷径可言。不管是实用性书籍的阅读还是方法论的学习,这些都不能直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能够真正解决我们的问题的只有自己的实践和练习。好多人都听过《后会无期》中的苏米说那句话,“从小到大听了很多大道理,可依旧过不好我的生活”。苏米的悲哀在于生活并不是掌控在自己手里的,这一点和我们多数人不同,我们的生活是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苏米不能改变什么,但是我们能够改变,重要的就是把理解到的那些道理应用到实际中。
4.把实用知识创新化
可能我们实践他人的方法之后做的非常好,这仅仅代表自己掌握了,或者最多加上熟练、精通两个字眼。但是要知道这本身无法形成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原因有二,首先是我们能够学会的,他人也可以,并且可能比我们应用的更好;其二,这些实用的知识好比一把斧子,我们可能学会了用斧子劈柴,但自己不会创造出一把斧子来,而凡事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的人,他们都有属于自己创造的斧子,这也可以说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想要有所成就,我们就需要去创造一点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而创造的前提就是进行创新。
三、个人知识管理的原则
既然涉及到的是管理,那么自然需要一定的方法和原则。我个人知识管理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都是基于个人情况总结出的,以指导和约束我的个人知识管理。当然,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定制。
1. 按需取材
按需取材在易仁永澄的《做好知识管理,提高个人价值-02》中叫做目标驱动,其实是一样的,就是根据自己需求来选择自己想要获得的知识。这就是说,我们在收集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有一定的目的,需要什么知识就获取什么样的知识,而不是看到什么都收集下来。我以前的习惯非常不好,不管是在RSS、网页、微信、微博还是书籍上面的知识,从不挑剔,逮着什么就是什么,结果收集了好多,但是之后再也没有时间去看。时间一长,就不知道自己以前收集了什么,也不容易找到,给自己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最糟糕的是,收集好多资料都没有看给自己带了信息焦虑的问题。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我就开始大量删除以前收集到的资料,只留下一些的确很好的并且是自己需要关注的资料,其他的可能就是截取里面的核心观点和好的案例之后就删除掉,这样一来,信息焦虑的问题就好了很多。
现在可能更多的是按照主题去学习和总结,也就是一段时间内给定自己一个主题,前期大量的收集与该主题相关的资料、书籍、学习教程等等,然后经过阅读、学习、甚至是和高手的交流,最后总结出自己的认识和一些看法。
2. 持续总结
个人知识管理并非一劳永逸。不信的话,可以看看个人知识管理老前辈的《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中提到的工具和方法,特别是工具,大多数都已经过时了。而且,随着很多学科的深入研究,更好的观念就出现了,如果不持续做个人知识管理,我们的思想和观念还停留在过去,跟不上时代的进步。个人知识管理于我来说,最要紧的一环是总结。总结除了检验我学习过的知识外,更有价值的是可以加深我对于某一问题的认识,把这些认识统统总结下来就可以形成自己的经验。这是一个持续不间断的过程,也是我在思想上给自己提出的一个要求。也就是,学习之后必总结,总结过程必持续。
3. 深入理解
这个不难理解了,也是我给自己提出的一个要求,让自己在思想上形成一种深入理解的习惯,目前还在养成。按理这放在原则这里稍显不合理,但鉴于它的重要性,我还是决定把它提到原则这一条上来。
以前我觉得只要理解就够了,用自己的话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述清楚就行。这样理解一般是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当自己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发现理解和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举例来说,在7月份的时候,我总结了《刻意练习》这一个主题,当时也算是理解了刻意练习,知道了如何应对刻意练习过程中的错误,但是等到9月份应用刻意练习的时候,发现自己还是不能很好的应付刻意练习过程中的错误,幸得剑飞的解释,才真正深入的理解了到底如何应对刻意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错误。于是有了这一篇《了解与兴趣,主动与被动学习,刻意练习:速录第一次课程思考》最后的收获。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总结不仅是持续的,而且是深入的。深入理解的方式可以是回顾、思考,也可以是实践后的经验总结。
四、个人知识管理的误区
在个人知识管理方面,我其实也是陷入了好多的误区,可能现在也正在某一个误区里面,只是自己没有发现罢了。而这些也是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因为没有犯过错,你就可能无法很好的理解为什么另一个就是正确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及时从错误的道路上走到正轨上来。陈虻有过一句话,“不要因为走到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摘录自柴静的《看见》一书)这一点不仅适用于个人知识管理,个人成长、人生目标等重要方面亦是如此。
1.追求完美、复杂的管理系统
管理就一定有方法,是方法就有好坏之分。但是我们常常认为复杂的、完美的就是好的,事实不见得如此,看看武侠小说里面的高手使用的兵器就知道了,李寻欢也不过一把飞刀而已。个人知识管理就好比我们的兵器,不在于这件兵器有多么复杂完美,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件趁手的兵器,然后用好它。(当然,这里不是比较冷兵器和热兵器的优劣,不在同一个时期和同一个层级,比较没有意义。)看多了别人看似复杂完美的管理系统,我们也希望模仿一下,这是正常的,但是切不可本末倒置了。我们的目的是管理好我们的知识、提升个人价值,而不是炫耀我们的管理方案有多么的完美和复杂。同样的,太过重视工具的选择、技巧,以及工具的熟练的使用程度等等,也都是一样的。知识管理并不在于招式有多么的华丽。始终记住,这些不过是帮助我们达到知识管理这一目的的手段而已。没有必要追求复杂的管理系统,甚至于那些复杂的系统我们都不能使用好。其实真正的个人知识管理,做好输入和输出基本就可以了。
2.只输入却不输出
首先说一个不好的习惯,不少人忠于收集大量的学习资料,不记下来之后就再也没有学习过,这种情况可以说连输入都没有输入,根本就不叫学习。其次,就我来说,只输入却不输出是我在年初的一个状态,博客看了不少,书籍阅读不少,也学习了好多的课程,但是结果是,自己的进步非常的缓慢。也纠结过,不知道原因在哪里,后来在学习邹鑫的《高效率,慢生活——GTD时间管理》分享课的时候,最后提问环节提到了这个问题。然后自己基本上就是坚持实践了一下,发现总结过程中受益很多,所以这个习惯一直保留了下来,并且会持续进行下去。走过了原来只输入不输出的阶段之后,现在看看,发现还有不少人都停留在那里。有些人可能是不认同总结给成长带来的帮助,有些人可能即便是认同这一观点也懒得去做,并且总结不住成长是非常缓慢的,短时间内看不出有任何的差别,但是时间一久,差距自然而然就十分明显了。
3.关注太多而没有焦点
有多少人中枪呢?对于一些兴趣广泛的人来说,可能这一点更为明显。显然,供给我们使用的时间和精力就那么多,我们如何使用这些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就显得十分重要。看过《亮剑》的人应该对李云龙的“添油战术是兵家大忌”这一句话多少有点印象,这一兵法我们都容易理解。同样适用于个人知识管理。如果我们今天学习了某一领域的知识,而明天又学习另外一领域的知识,那么结果可能是,时间花费了,最后得到的都是一些零零散散的观点,不成体系,无法帮助我们提升个人价值。所以,好多老前辈都忠告我们,要减少关注领域,然后集中精力各个击破。这样的方法看似很慢,其实取得的效果恰恰是惊人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