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颈椎疼,我只能趴在沙发上看书,用靠枕垫着脖子,把书放在面前,一页一页翻看这本《这个历史挺靠谱》(作者:袁腾飞)。我时而掩卷沉思,时而用笔勾勾画画。如果趴累了,起来活动一下继续趴着看。
站起来的时候,满脑子里想的还是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到底是人,还是兽?
为了皇位,李世民把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齐王李元吉全都做掉,逼着老爹退位,动作雷厉风行。然后他还篡改史书,现在的史书一写到李建成、李元吉,就是俩混蛋,花花公子。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在李世民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我以前一点都不喜欢看历史方面的书,觉得记那些年代、人物、事件……头都要炸了。
最近越看越喜欢,主要是袁腾飞老师讲得深入浅出,犀利幽默。如果看《中国通史》,估计看五分钟,我就要睡着了。
根据我以往的读书经验,不管看什么方面的书,都先从简单易懂的开始,先培养兴趣,再逐步深入研究。
一般皇帝说的话,都有史官现场记录。皇帝本人应该不能看这个实录的,因为实录就是记录他的每一句话,尤其是在朝廷上跟大臣讲的话,实录不能改。可使李世民他就看,不但看还改,这句话说的不合适,你给我删了,你不删的话,弄死你。
我边读边想:我们现在看到的史书,到底哪些是真实的?又有哪些是被皇帝篡改的?
头疼,不想了,这应该是历史学家考虑的问题。
我能保证的是自己的文章是如实记录生活,也许文字不够优美动人,但一定朴素真实。
继续分析唐太宗李世民,不管他即位的手段多野蛮、残酷、血腥,但他在历史上贡献很大。人无完人,我们要学的是每个人身上的优点。
唐太宗李世民最大的优点是虚怀纳谏。
唐太宗的谏臣是魏征。魏征一生给太宗提了200多条意见,还在朝廷上和皇上争,皇上没面子,退朝要走,魏征拽住皇上袖子,让皇上别走,皇上气得说要宰了他。
天不假年,魏征50多岁就死了。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子殂逝,遂亡一镜矣!”魏先生一死,少了一面好镜子。
人人都明白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但要做到知行合一,还真得向唐太宗李世民学习。
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做人不能只爱听好话,听不进去别人善意的提醒和有用的建议。这样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在社会上立足,很有可能要吃亏。
可能会有人马上反驳,不是还有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这就需要你自己静下心来分析、判断,你做的事情到底对不对?
假如你无法判断,一定要请一位比你有智慧的人帮你分析一下,所谓高人出马,一个顶俩。
如果你是对的,坚持自我,不用在乎别人的冷嘲热讽。如果你是错的,必须悬崖勒马,立即改正。
如今,大多数人都带着面具生活,人际交往时的原则都是:尽量少说话,如果不得不说,一定要多说好话。
有时候,真话比较不中听,还会伤人。
所以,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他能直接指出你的不足,一定是希望你变得更优秀。他必定有一颗正直、真实的心灵,值得你好好珍惜。
再来分析一下所谓的好话。
几乎每个人都喜欢听夸自己的话,有些夸奖是发自内心,实事求是的赞扬。
但有些夸奖只是言不由衷的应付和必不可少的客套。
真实和虚假怎么判断呢?只能靠自己的智慧了。
读史使人明智,所谓智慧,指的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能力来自于每一次对问题深入的思考,独特的见解。
绝不是人云亦云,更不是盲目跟风。
比如现在的我——
坚持做自己喜欢的的事,死磕到底。面对流言蜚语,可以不理不睬。但是真诚的建议,我一定会虚心听取,及时改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