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每天读书10分钟国学与传统文化
历史上100位思想家系列:荀子的“性恶论”,以及道德的起源

历史上100位思想家系列:荀子的“性恶论”,以及道德的起源

作者: 小播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18-10-20 13:21 被阅读46次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要带大家了解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

    01

    先秦儒家有三大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前面我们分别讲了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以及儒家的理想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孟子,接下来,让我们来聊聊,儒家的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荀子。

    什么是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

    你可能会问,同样是儒家学者,为什么孟子是理想主义者,而荀子是现实主义者呢?这要从他们的生活背景和思想主张说起。

    孟子和荀子同样都是生活在战国时期,不同的是孟子是在战国中期,而荀子在战国末期。想想在战火纷飞、群雄四起的年代,孟子提出的“性善论”和“民贵君轻”的仁政治国理念,显然有一种理想主义色彩,所以孟子虽然周游列国,但他的“仁政”思想并没有得到当时各国君主的重视。

    而在战国末期的荀子则不同,他提出了与孟子完全不同的“性恶论”,在政治思想上发展了孔子的“礼学”,倡导“礼法兼治”,在“礼”的基础上增加了“法”制的思想,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了更多的现实主义色彩。同时,荀子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这与法家提倡的“依法治国”有点类似。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了,为什么孟子是一位理想主义者,荀子是一位现实主义者。

    孟子是古代思想家中,性善论的代表,而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在前面孟子篇中,我们讲到,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意思是人性是向善的,就像水会往下流一样自然。但孟子的的意思并不是说人一生下来就是圣人,而是认为人性内有善的成分,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达到“仁义礼智”,成为圣人。而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意思是人的本性是恶的,而表现出来的善是由后天努力、环境、教育等外在因素约束而成的,但同时荀子也认为通过后天的教育可以成为圣人。可见,虽然孟子和荀子对于人的本性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都非常重视后天的教育,这是他们善恶思想的共同点。

    02

    好了,介绍了关于荀子的性恶论和现实主义思想,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大思想家的一生。

    荀子,名况,字卿,是战国末期的赵国人,在今天的河北和山西一带。他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13年。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儒学思想家,被后人尊称为“荀卿”。和其他儒学家一样,荀子也曾游历各国,他的足迹遍布了赵国、齐国、秦国和楚国,可以说他后半生几乎都在四个诸侯国中流转。

    他十五岁就游学到齐国,成为齐威、宣王时代开设的“稷下学宫”中最优秀的人。他一生三次游学齐国,很受齐襄王的器重,称他是“最为老师”,齐国曾三次聘荀子为“祭酒”,也就是该学宫的校长。他还应聘到秦国讲学论政,高度评价了秦国的治国理念。他做过赵国的上卿,后来又通过春申君的引荐,做了楚国的兰陵令,所谓兰陵令,相当于国家图书管的馆长,汉代称为兰台令史。后来,春申君被害,他被解雇回家,于大约公元前238年,逝于楚国兰陵。

    03

    值得一提的是,从春秋到战国,从没有一个当世大儒愿意去秦国传教布道。孔子不来秦国,因为春秋时期秦国只是一个西陲的中流诸侯国,所兴盛不过秦穆公一代而已,这不是一个可以实现抱负的地方。到了战国时代,“弃礼从法”的秦国虽坐拥虎狼之师威震六国,但也成了六国人口诛笔伐的对象,各国都对秦国的弃礼从法并不认同,也看不起秦国。所以,当时“尚文尊礼”的孟子更不会屈身去一个“尚武尊法”的诸侯国。但荀子不同于孔孟,他不仅主张“隆礼重法”,更重要他主张是“法后王。”“法后王”的意思当时君王以法为规范,也可以说是依法治国的先驱,所以某种程度来说,荀子可谓是汉代法儒思想的始作俑者。

    荀子是先秦时期三位大儒之一,他极力推崇孔子的儒家思想,自认为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继承人,他学识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在他所著的《荀子》一书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不再将“天”“天命”“天道”神化,打破了“天道”的封建迷信,反对信仰鬼神。主张“天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且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但是有迹可循,只要按照自然规律去行事即可。荀子认为,宇宙的三种势力:天、地、人,都是同样重要的,他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谓之能参。”,天地人各有其特殊的职责,人的主要职责是利用天地的东西,以创造自己的文化。荀子之前的儒家思想认为,要成为圣人就必须“知天”,而荀子则正好相反,认为唯有圣人可以不求于天。这是一种典型的唯物主义思想。

    所谓唯物主义,就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而不是由超自然“神”或神秘力量创造的,肯定世界的本源是物质。如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所提出的原子论,认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泰勒斯则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而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世界是由水、土、火、气四种元素所构成的。我国古代也有“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这些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

    关于荀子的哲学思想,其中性恶论是最著名的。荀子说人性本恶,并不是说人的本性不可更改,其实他更强调的是从恶到善的过程,也就是非常重视后天的教养。他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创造的。也正因为如此,人在宇宙中与天地万物是同等重要的。

    04

    荀子的另外一个思想贡献,在于他对道德的起源进行了论证,他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论证。

    第一,荀子提出,人们不可能没有某种社会组织而生活,我们都需要相互合作,有合作就有争斗,荀子说“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比争”,意思是人人都有贪欲,如果他们都想得到同一样东西,那这样东西比如就会越来越少,少了就会发生争斗。因此人们的行为需要规范。这就是“礼”。儒家一般重视礼,荀子也特别强调礼。人们必须一起生活,为了在一起生活而无争,各人在满足自己的欲望方面必须接受一定的限制。礼的功能就是确定这种限制。有礼,才有道德。遵礼而行就是道德,违礼而行就是不道德。

    第二,荀子从“自然的”和“人为的”论述道德存在的原因。他指出禽兽有父子,有雌雄,这是自然的。至于父子之情,男女之别,则不是自然,而是社会关系,是人为和文化的产物,它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精神的创造。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因为只有它们才使人区别于其他动物。从这个方面的论证看来,人要有道德,并不是因为人无法避开它,而是因为人应当具备它。

    因此荀子从人的欲望,以及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两个方面,论述了道德存在的必要性。

    05

    荀子所著的《荀子》一书是他的唯一著作,全书共三十二篇。该书一方面总结了当时学术界的百家思想,另外也提出了荀子自己的思想主张。包括他的人性论,政治观,社会道德等等。是儒学思想经典,也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哲学著作。

    值得一提的是,荀子也是一位终身学习的倡导者,在《荀子》的《劝学》篇中,他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意思是求学不可以停止,就是学习是无止境的,在《劝学》篇中荀子还很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所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

    今天它的很多金句也都耳熟能详,比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等等,都是荀子作为教育家的思想精髓,荀子认为学习必须是日积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就可以达成。当然他也教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李斯和韩非。李斯后来做了秦始皇帝的丞相,辅助了秦始皇于公元前221 年统一了中国。而韩非,后来成为法家学派的创始人和领袖人物,同样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关于韩非和他的法家思想,请继续关注小播读书的“100位思想家系列”,我们会在后面专门讲述。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上100位思想家系列:荀子的“性恶论”,以及道德的起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ixm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