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25岁之后的爱从不是无缘由的。在看了《张小龙首次提出八大观点,诠释微信公众平台发展》这一文之后我真的不得不钦佩这一个有柳下惠特质的男人,而且深深爱上了。
原文链接:http://www.36kr.com/p/217720.html?ref=index_feature_topics
第一点,我们是希望能够鼓励有价值的服务
打开App store社交分类,扫一眼漫长的社交App列表,大多数都充斥着不良的内容,服务、贩图,各类人汇集在一起只为荷尔蒙而活。世界这么大,人(男人)的需求这么旺盛,不良的内容存在确实有存在的必要,但当这样的App多了之后你不仅会想:难道好好做一款为有价值内容服务的产品这么难吗?
不单前面App提到的内容,对某度搜索盈利模式有初步了解的人时不时会对排名靠前的搜索结果感到难以信任。如果其他App是小团队,希望快速盈利,抵挡不住简单粗暴的流量变现方式,那已是巨头的某度为什么还要让部分无价值或低价值的内容置于优先等级呢?
有人会说朋友圈里面不是一样满眼鸡汤文,但差别是某度是收了钱并允许真实性无法确认的信息散布,而朋友圈里面的都是用户我们自己认可并转发的,怨谁呢!
(注:什么算有价值?这个标准因人而异,就本文讨论方便,暂定有价值的标准为不带有虚假性、不包含色情与暴力、与用户当下需求最贴切三点)
坐拥5亿用户流量,尽可能地管控内容,节制将用户变成产品销售给商家的冲动,柳下惠*1.
第二点,我们是希望公众平台能够帮助人们消除地理的限制
这点微信可以谈的不多,这其实是互联网不可逃避的趋势,O2O,电商等是这种趋势下最声势浩大的产物。
第三点,我们希望能够消除中介
如果非要有人拿互联网思维说事让我举例说明,那我只好挑微信了。与微信不同,部分传统行业有着增加服务链环节的冲动,你很难定义它是好还是不好——增加服务链环节虽然提高了最终价格,控制了信息与资源的流动,但也有获得更好服务的可能(当然,环节的增加是需要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如果是出于其(xing)他(zheng)需求而增加的环节。。。惨况请参照公路货运业)。
微信作为公众号和用户沟通的唯一媒介,自然有这样的基础和权利向商家/用户收费(如有肯定是商家买单),但微信没有,暂不理会其不收费的目的,从现实来看他确实不像某度一样把用户卖给了商家(是的,我知道我重复了),柳下惠*2。
第四点,我们希望我们的系统是真正的去中心化的
这点我简直是震撼,可能跟我之前不爱留意微信有关,乍一听立刻为这种清醒惊呆了。
这意味着公众号的每一个关注仅与自己的努力有关,与微信无关;
这意味着所有公众号在微信面前是公平的;
这世界还有比这更励志的机制吗!!有谁能手握大权没有监督(可能有来自腾讯内部的监督?)但又克制的吗!这是对世界的爱啊!柳下惠*3.
不过这里吐槽一点,进入公众号无论是扫二维码也好输入公众号也好,都且仅有一个载体——手机。为什么我们不能不通过手机与公众号建立联系啊!回到家瘫坐在沙发上拿着laptop哼着音乐唱着歌,看到文章挺好要个公众号得扫个二维码,上个网页版微信也要扫个二维码,先不谈体验的割裂感,难道你们不知道此刻三米外的手机就像三十米一样远好吗!!
第五点,微信希望搭建一个生态系统
这一思路其实和之前张小龙提到的几点都是相连贯的,同样需要对核心原则异常坚忍的把持,试问你是产品经理,可能用户在几千乃至几百万级别的时候你已经开始做了文中微信没做的事——屠杀林中小动物。柳下惠*4.
第六点,希望我们的公众平台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这点可提的不多,这番话的正确性不仅在互联网,在法律、政治、金融等领域都适用,也在历史长河中得到论证。
第七点,关于社交流量
无他,提供中性的流量入口也只是为了让森林中的小动物更好地繁衍生息,以便产生更多的有价值内容,最终实现以第一目标——用户价值(第八点),与前文逻辑对应。
第八点,就是用户价值第一
以上七点的所有准则。
最后总结下吧,看完全文我清楚认识到微信之所以是微信的原因,纵使部分功能的封闭性让人诟病,纵使产品风格平庸以至于它就像你手边的那卷厕纸一样存在感趋近于零,但哪些需要节制哪些需要开放,微信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眼中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业帝国,而是一片能够容纳商业群落的森林,而他们也知道,能够让这片森林不断繁衍的原因是那条贯穿森林的河流——用户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