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卡耐基一本《人性的弱点》让我们掌握了与人相处的秘密,今天一本自我启发之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莱德·阿德勒的《理解人性》到底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
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不论你处在什么年龄、什么阶段,人性科学都是一门必修课。理解人性能使我们得到更好、更成熟的心理发展。
阿尔弗莱德·阿德勒1870年出生在维也纳的郊区,自幼因为身体的原因,他开始更多的研究“自卑情结”及人们为此所做出的补偿与努力。这本书将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他的行为模式么有发生改变,事物的外部状态改变毫无意义。
读完这本书,简单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书中的观点。
01
社会感
在阿尔弗莱德·阿德勒这本《理解人性》当中,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社会感”。社会感,也可以译为社会兴趣、社会情怀,这是贯穿个体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它是一个人对这个社会所产生的兴趣,以及所付出精神的参与程度。
举个例子,有一位年迈的老人行走在街道一侧的人行道上,走着走着,一个不小心,摔倒在地。因为年迈的身体本就孱弱,自己完全没有能力起来。来来往往很多人,但是大家都没有停下匆忙的脚步去扶助老人。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五、六分钟,走过来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没有犹豫,把老人搀扶起来。正在询问老人一些情况的时候,从旁边又走过来一个健谈的中年人。他在老人和小伙子身边不停地说,他是如何在旁边观察了许久,直到小伙子前来扶助老人。之后,这位中年人又大肆的赞扬年轻小伙子的义举。
大家来看,你觉得小伙子和中年人,哪个是拥有社会感的人呢?拥有社会感的人是用行动表达的,这类人对社会中发生的事情参与度极高,会身体力行的去做。那么,可想而知,小伙子具有极高的社会感。而反观另一个中年人,他嘴上在替小伙子的义举不断地夸赞,看似一个善良、热心的人,但实际上已经在旁边观察了好久,却没有付诸于行动。这样,也只能是一个虚伪的社会感的呈现。
社会感,就是利他。一切行为的中心思想是“我能为别人做些什么?”而非“做这件事,我能得到什么?”
02
行为的目的性
阿德勒说,人需要适应环境,并对环境做出反应,所以个体心理学假设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想要追求的特定目标,虽然个人可能对自己的目标选择不太了解,然而精神生活中的所有表现都朝向一个目标。阿德勒再三提到辨识人们如何设定目标的重要性。
家庭的教养环境对一个人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一个人的童年时期。一个孩子如何解读发生在他周围的事件,会造就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一个在身体上有部分缺陷的孩子,内心当中会产生一种错误的欲望,那就是想要高高凌驾与家中所有人之上。他会想要获得更多能够使他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的权力。
比如,一个视力有缺陷的孩子。他可能会通过愤怒来实施对其他家庭成员的控制,他会利用愤怒、大吵大闹、大声哭来完成他对权力欲望的拥有。当自己心中的目的达到了,他会有一种成就感。以此循环往复,这个孩子就会因与情境的互动产生错误的认知,只有控制他人,我才能获得安全感和价值感。
03
早期记忆
阿德勒独创的早期回忆分析法,即请来访者叙述孩童时期的特殊事件。
孩子面对的重重困难,在加上他对这些障碍的反应,就构成了他的个性。一个成年人身上所拥有的个性,如虚荣与野心、妒恨、嫉妒、贪婪、仇恨……再如隐遁焦虑、怯懦……这些都源于一个人对早年童年时所发生的事件的认知。在孩童时期,就对一生怎样去解读做了规划。所以,解读孩童时期的特殊事件,对理解一个人的行为目的以及生活风格有深刻的意义。
写在最后
阿德勒在书中说明了一个事实:我们的经历并不总会使我们变得更聪明。人总会使自己的各个经历殊途同归。一个人不会改变他的行为模式,而是兜兜转转、扭曲自己的精力,直到他们与这些经历相称为止。
对人类来说,最难的是认识自己和改变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