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的这个冬天,在深圳避寒。刚去的时候极不适应,后来找了个实习的工作,慢慢融入,临走反而舍不得了。
有一天,突然发现孩子长大了,不像过去那样随时粘着我们,会自己拿着玩具玩耍了,顿时有点伤感。
人生总是在面对失去。
上幼儿园失去父母的庇护,上学失去自己的时间。工作结婚生子之后,失去了掌握自己生活的能力,时间、精力、思想分分钟被义务、职责所把控,年少时的天真自由慢慢离我们远去。等适应了这样的生活之后,却又面临失去孩子——他们终会长大、会独立,而后也会失去工作——我们终究是要退休、被社会淘汰。等到老来,还会失去陪伴了自己一生的父母、爱人。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却已是瘦鸟残翅;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树干则沟壑纵横;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上一季的花早已化作花泥——我们的日子从来都是一去不复返的。
“ 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心态,在失去之后才明白。登上层楼后的景色,也只有历经得失的心才能领略。
在面对“失去”时,自己是个胆小鬼。小时候丢了气球大哭不止,恋爱分手撕心裂肺,找工作被拒绝郁闷良久,害怕失去朋友所以干脆不交朋友……
可慢慢地,我发现,逃避、愤怒、伤心并没有太大用处。这些情绪只会反复强化自己失去事物的印象,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害怕失去的人,往往会有两个不太好的习惯。一个是专注于负面的事,一个是专注于过去。专注于负面的事,让我们忽略了很多正面的可能性。专注于过去,让我们忘记了未来。
一个孩子丢了气球,如果他专注于丢了气球,就会很伤心,但如果他想到别的人捡到气球可以玩,没准会破涕而笑。如果他仅看到过去,就会只想到自己失去了一个气球。如果他能转头看看未来,因为他少了一件玩具,父母很有可能会再买一件新的呢!
可能你会说:别人能捡到气球,这件事不一定会发生,而父母也未必一定会买新玩具啊!
此时,我们不该被自己惯常的思路给绑架,而应该给事物更多可能的空间。比如别人捡到气球的可能性是未知的,那你何不就相信他能捡到呢?父母也许不会明天就买一个新玩具,但可能几个星期之后,他们一定会给你再买一个新玩具。
这个方法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可能性区间”,我们可以拓展思路,才不会被自己想到的最差的结果束缚。
带着这个想法,我们才能够真正看开很多事情。失去了工作不一定意味着自己很差,也有可能是公司没眼光,而自己有可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自己的老去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毕竟思想会越来越成熟,心境会越来越宽广。甚至生病,也许也是一个契机,提醒自己要加倍地爱自己,若康复得好,可以回到从前。更别提只有保持正向的心境,才能让身体更好地恢复。
这可能也就是为什么世界上会有宗教。永恒的天堂、生生不息的轮回,让人们相信死亡也是有好的一面的。这让人忘记死后有可能面对无尽的黑暗,相信迈过黄泉的那头,是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从而勇敢地接受大自然的安排。
前段时间补看了去年的热剧《小别离》。刷完全剧之后感觉这个名字起得非常好。青春期孩子有强烈的独立的愿望。面对孩子心理上的离去,父母是欣慰的,但更是不舍的。这种复杂的情感通过“小”“别离”两个词表现得淋漓尽致。
剧中黄磊说:“人这一辈子,从生到死,就是一次跟世界的别离。为了让你在死之前没那么害怕,会在之前来几回小别离。其中对厉害的一次,就是人到中年,面临中年危机时。”
“儿女长大了,要走了,你要和他别离。父母老了垂死了,也得跟你别离。你自己也不老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和自己的青春也得别离。总之就是跟你习惯的、适应的、喜欢的生活,都来一次别离,这就叫小别离。”
人生有无数次的失去,有大大小小的别离。我们不应该仅仅是恐惧、伤心、愤怒。相反地,看到好的可能性、乐观面向未来,才会让我们勇敢前行。正如海清说的:“不念过往,不惧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