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18每日美文阅读和英语学习(第323天)
- 英语流利说每日精刊阅读‖资源分享
- 2021-01-14每日美文阅读和英语学习(第290天)英语学习
- 2021-01-20每日美文阅读和英语学习(第296天)英语学习
- 2021-01-16每日美文阅读和英语学习(第292天)英语学习
- 2021-01-25每日美文阅读和英语学习(第301天)英语学习
- 2021-01-28每日美文阅读和英语学习(第304天)英语学习
- 2021-01-27每日美文阅读和英语学习(第303天)英语学习
- 2021-01-26每日美文阅读和英语学习(第302天)英语学习
- 2021-01-30每日美文阅读和英语学习(第306天)英语学习
英语学习
2020 Is Definitely "One for the History Books"
It is safe to say that the year 2020 has been "one for the history books." It stands out.
And it is so worth remembering that historians will certainly write about it in history books.
Sadly, 2020 will be remembered mostly for a bad reason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It will also "go down in history" as the year of face masks and quarantines.
2020年绝对是“历史的一年”
可以肯定地说,2020年是“历史的一年”,非常突出。
它是如此值得记住,历史学家一定会写在历史书上。
遗憾的是,人们对2020年的记忆主要是因为一个不好的原因——冠状病毒大流行。它还将“载入史册”,成为口罩和隔离年。
Of course, 2020 did not start out as a year that would "make history." It started off as just a normal year.
However, when health officials said the virus had turned into a worldwide pandemic …that was "history in the making." Countries closed their borders, schools and businesses closed, and people stayed indoors.
Although, something good also can be "one for the history books."
For example, the hard work and sacrifice of healthcare workers during the pandemic is also "one for the history books." The scientists who make an effective vaccine will also "go down in history" for their important work.
Let's imagine that the year 2020 has feelings. It might feel badly to know it is "going down in history" as the year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It might tell us that a pandemic was not in its plans. It might say that the pandemic is not that serious. It might say everyone is making a big deal out of nothing.
So, to 2020 we say this: Do not despair. Do not be sad. You are part of our "shared history." In your dark and uncertain days, there were also bright, beautiful moments. There were people caring for each other and selfless heroes. And we are not likely to forget them or you. All are destined for the history books.
当然,2020年并不是一个“创造历史”的年份,而是一个正常的年份。
然而,当卫生官员说病毒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流行病时……这是“正在形成的历史”。各国关闭了边界,学校和企业关闭,人们呆在室内。
虽然,一些好的东西也可以是“一本为史书”
例如,在流感大流行期间,医护人员的辛勤工作和牺牲也是“历史的一部分”,研制出有效疫苗的科学家也将因他们的重要工作而“载入史册”。
让我们想象2020年有感觉。知道它作为COVID-19大流行的一年正在“载入史册”,人们可能会感到很难过。它可能会告诉我们,大流行并没有出现在它的计划中。或许可以说,大流行没有那么严重。它可能会说每个人都在无中生有。
所以,到2020年,我们要说:不要绝望。不要伤心。你是我们“共同的历史”的一部分。在你黑暗和不确定的日子里,也有光明,美丽的时刻。有人互相关心,有无私的英雄。我们不可能忘记他们或者你。所有的一切都注定要载入史册。
美文阅读笔记
㈠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由于各人禀赋不同,遗传基因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以各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好恶观等,都不会一样,都会有点差别。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各人自是其是,而不必非人之非。俗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这话本来有点贬义,但我们可以正用。每个人都会有友,也会有“非友”,我不用“敌”这个词,避免误会。友,难免有誉;非友,难免有毁。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抱上面所说的分析的态度,切不要笼而统之,炖一锅糊涂粥。
好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真有一个人,人人都说他好,这个人很可能是一个极端圆滑的人。
㈡父亲,当人的肉身消失,顺带除去了身体的局限和挂碍,也除去了来自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在这人间,我们从此以另一种形式相逢。
你的味觉赋予我对食物的选择,我喜欢食肉,喜欢麦饼、年糕、面条……父亲,这些都是你喜欢的。每一回吃麦饼,我都要留下一截外围的厚圈,据说这也是你的一贯吃法。
而现在,在一个餐桌上,女儿仍然和我不约而同地将手伸向一盘包子,我们神奇地重复了曾经我和你同时将手伸向一盘馒头的动作。
我走在陌生的城市街头,人群中有一个背影,让我的脚步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我喜欢让目光追随一个陌生的背影,直至他消失在黄昏的街角。我相信那一个熟悉的背影或许就是你。
你是我无影无踪的父亲,你是我无处不在的父亲。
㈢1968年,上海浦江电表厂来了名小工,这名小工除了工作认真踏实外,他酷爱学习英语。别的同事下了班往往都相约去打牌,喝酒,聊天,甚至去踢球。他却一人形单影只地留在宿舍里,默默沉浸在一个人学习英语的快乐中。
有时为了节约时间,他干脆不去食堂吃饭,时常坐在床沿边,一边啃着干硬的馒头,一边背诵着枯燥无味的英语单词,学习英语到了忘我程度。那时他痴迷学习英语,常常学到夜深人静,一贯我行我素的他,显得与别人格格不入。虽然同事们对他再三挖苦,但丝毫没有动摇他的学习热情。
后来厂里宣传科急需招一名文员,这可是个好机会,厂里但凡有点文化水准的小工都踊跃报名,这名小工也不例外。可令人遗憾的是:在竞选的时候,这名小工落榜了!因为这次选拔是重汉语不重英语。
这时候,身边同事的冷言冷语越发难听了,有人甚至骂他书呆子,工作的时候大家也不怎么搭理他,小工有些消沉,意志也有些动摇。但又不甘心放弃梦想就这么苟且下去,就在这时,小工的妈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不要因为一点挫折就灰心,做任何事情都得有恒心。不管结果如何,妈妈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你。”妈妈的话给了小工莫大的安慰和鼓励,他又重拾过去的希望和信心,夜以继日地学习英语。
不久电表厂收到了一些英文材料,工厂上下没有一个人能看得懂,厂长急得团团转。这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起了那位不起眼的小工,结果小工轻轻松松一口气翻译了所有材料。从那以后,全厂所有的人对这名小工刮目相看。但这并没有改变小工他目前在厂里的身份。
直到1972年,由于外交需要,政府面向全国招考英语人才,那位小工因为考试成绩优秀,有幸获得这次学习的机会,并成为外派的首批留学生赴英国深造。
从此,这位小工的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人说他是幸运儿,也有人说他是通过个人的不断努力学习才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名小工叫杨洁篪,后来成为了我国第九任外交部长。
在一次谈话中,杨洁篪回忆在电表厂的那段生活说:“一个人最好别让苟且成为习惯,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㈣当地球被无数网络密密地包裹,天涯海角不过是一个村庄。科技赋予年轻人更强的飞翔能力,走遍世界不是幻想,而是看得见的机票和攻略。城市越来越雷同,摩天大楼连同其中的人也越来越相像。
但是,还是有想家的时候。
在美国纽约留学的宝利说:“每当想家的时候,我就会特意到华人超市,在那些满是中文包装的货柜边一遍一遍地转,大红袍火锅底料、白菜猪肉水饺、酸辣粉丝、毛血旺。把那些写着中文的商标悄悄念完,听周围的人轻声讨论,那一刻,会有家的错觉。在那些乡音和物品制造的错觉中,即使两手空空也思念满满,似乎一瞬间回到和爸爸妈妈一起买菜做饭的日子,火锅底料、乌江榨菜、方便面,都是摸得到的日常烟火。
移民大洋洲的同学在南半球找不到北斗七星,连月亮都感觉陌生。想家的时候,他就开车到机场附近,看飞机起飞和降落。一架一架,巨大的噪声中,思念也呼啸而过。思念的心贴着陌生人的背影,飞过云端,直到地球的那一头。
从韩国到菲律宾读书的恩珠,常年住在国际学校的宿舍里。周末,她会站在马尼拉的大桥上眺望,温柔的黄昏,天边的夕阳夹杂着将要到来的暮色。她把那波光粼粼的水面看作汉江,把那同样高耸而庄重的楼宇当成国会议事堂,那一刻,就好像自己站在首尔的西江大桥上。只要半闭着双眼,就能在朦胧中生出匪夷所思的归属感,将思念放进幻觉的摇篮。
侄子从西南地区到沿海城市上大学。他说:“想家的时候,就站在校门口,寻找车牌是川A的车。在汹涌的车流中,偶尔看一眼,也能有瞬间的亲切与满足。”那个傻傻的孩子在滚滚车流中寻找一块特别的车牌,用它来熨平乡愁的褶皱。
几年前,在日本东京某个商场的电梯上,一个老人紧跟着我们,微笑着询问:“你们是从中国来的吗?”错愕中,我点点头。老人说:“我妻子也是中国人,我会告诉她,今天碰上了她的家乡人。”陌生的家乡人,只要看一看,讲一讲,也能让游子心安。
想家的时候,我们也许不会去写一首诗,也不会在月光下或者在摇曳的灯影中,把思念和记忆混合在墨汁里,一笔一画地写满信笺。现代人的思念不限于距离,咫尺天涯,天涯咫尺。
打开谷歌地图,使用全景模式,控制鼠标,不断放大那块熟悉的区域,手指移动得像脚步一样急切。屏幕上,家越来越清晰。在鳞次栉比的楼宇间,你可以辨认出自家的窗户,然后在脑海中开门进去,或者把鼠标停在你家的楼下,好像骑着自行车和朋友恋恋不舍地在楼下告别。回家如此容易,只是那扇门始终无法开启。
想家的时候,我们都拥有想象的权利和天赋。一个年近半百的中年男人说起早年外出打拼,随身携带的是幼子的衣衫,撑不住的时候,就拿出来闻一闻,闻得到孩子的信任和依恋的奶香,于是,再难的路,也要拼尽全力走下去。
费孝通忆起初次出国,奶妈用红纸裹着从灶上取来的一抔土,悄悄地告诉他:“假如水土不服,或是想家的时候,可以拿点出来煮汤喝。”思念是参天的树,长成永远,白驹过隙的只是时间。
只要有家可以思念,我们总会找到抵达的最短距离,灵魂循着风的方向溯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