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傅嘏,字兰石,今甘肃宁县米桥乡人,生活在曹魏时代。傅嘏为人才干练达,有军政识见,好论人物国计。
西晋时的何晏、夏候玄和邓扬等希望与傅嘏交好,遭到了傅嘏的拒绝。
有人感到奇怪,这三人是大家公认的贤人,不免吃了一惊,问傅嘏为什么。
傅嘏回答说:夏候玄志向很大,善于用各种方法迎合自己的虚名,没有真才实学,是个耍嘴皮子亡国的人。
何晏是个听不得和自己意见相左的人,嫉妒才能比自己强的人,为人极端自私,遇事不会讲情谊。
邓扬貌似有为,实际上有始无终,既要贪求名利,内心又没有一个自我约束的尺度,言多伤人,易起争端。
依我看,这三个人都是道德败坏之辈。离他们远远的还怕招惹祸患,便何况与之亲近呢!
后来这三个人的结局与傅嘏说的一模一样。

02
与傅嘏同时代的桓范,在分析那些亡国之君时,一针见血的指出:
这些帝王也都羡慕成就王图霸业的前任,知道他们都能任用贤能。也惋惜那些亡国的前任,知道他们身边没有人才。
然而他们依然要任用那些凶险愚顽的奸臣,结果国破家亡的事连绵不绝。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择人不看是否合乎道义,只求意气相投,满足自己一时之快,置国家危亡和百姓冷暖于不顾。

03
平时我们也不用考虑到亡党亡国的大问题,但若能通过一些现象认识一些人,也能在生活中趋利避害,或者事业有成。
一位朋友说过,他择友的第一个标准就是看是不是孝敬父母。一个父母都不尊敬的人,是不可能尊重朋友的。
但如果一个人经常喜欢向人炫耀他如何如何孝顺,怎么回家看父母,买了什么东西。那这是个好做表面文章,其实并没有孝心的人。
他真实的目的是为博取美名。用忠孝来作为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这样的人更不足以结交。
如果一个人与别人因吃吃喝喝而相识,一旦自己有了点权力和名誉就高傲起来,以前的相识也因为无利于自己的升迁而前恭后倨,这种人就是贪婪而卑鄙的小人。
如果一个人只有一些小聪明而没有大学问,在利益面前斤斤计较,处事没有大局观,这种人就是虚假的人。
如果一个人的神情总是讨好别人,他的言谈竭尽阿谀奉承,好做表面文章,尽量表现他微不足道的善行,因此而自鸣得意,这种人是虚伪的人。
如果一个人言语忠实,行为稳重,由于意志坚定而大公无私,做了好事不求回报,内心忠厚而明察,其貌不扬但性情安静稳健,这是宅心仁厚的人。
如果一个人遇有突发性变故而能卓有成效地处理,身处穷困之境而能奋发向上,善于利用周边细小事物完成自己意愿,这是有智慧的人。
如果一个人的语气宽缓柔和,神色恭敬而不谄媚,先礼后言,常常自己主动表露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是可以给别人带来好处的人。
如果一个人的神情坦率而不轻慢,言谈正直而不偏私,不掩饰自己的美德,不隐藏自己的坏处,不防备自己的过失会使自己被动,这是质朴的人。
如果一个人处在简陋清贫的状况下而无所畏惧,处在安乐富裕的情况下而不奢侈,成绩卓著而不傲慢,高兴或愤怒时都很有节度,这是有操守的人。
如果他在为人上务求与他人相容,不断地讲别人的长处并为之寻找相应的理由,这种人就是全才。
如果是喜欢光讲自己的优点,希望别人赞赏他,而不愿看到别人的长处,这种人就是偏才。
所以,孔子说:明察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所在,考究他所作所为的动机,借以了解他的日常行为。依照这样的原则和办法去观察人,无论他是怎样的人,又怎么能伪装、掩饰得住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