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哲思
【连载】论语品慧-3·18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政治目的

【连载】论语品慧-3·18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政治目的

作者: 雕琢未来 | 来源:发表于2019-07-24 08:22 被阅读0次
子曰:“事①君尽②礼,人以为谄④也。”

①事:为…办事,见1.7贤贤易色,引申的意思是为臣期间。

②尽:完全、全然、竭尽全力。

③礼:周礼中关于臣对君的礼节。

④谄:谄媚,奉承,巴结。

孔子曾经说:“臣子竭尽全力遵循周礼中关于臣对君的礼节,别人会以为这是诌媚呢。”

有人在解读时,会把这句话的主语默认为孔子,我们看到前面孔子的话,不管是“吾从周”还是“我爱其礼”,如果主语是孔子,应该会有“吾”或“我”作为主语,而这里没有主语,所以此处不便于把这句话看成是孔子说的自己“事君”,而应该是看作孔子聊到弟子们在“事君”时。

根据汉语重点在后的特点,孔子这句话是告诫弟子们要避免“被谄”,所以重点并非是否“尽礼”;如果强调“尽礼”,那孔子应该说“虽人以为谄,事君必尽礼也”,也就是说“尽管被别人诟病谄媚君主,但臣子还是要竭尽全力遵循周礼中关于臣对君的礼节”。

那么孔子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今天的品慧,我突发奇想,想从三个角度来品评。


第一个角度:臣

解读:走自己的路,让小人说去吧

儒家从来不会教育人做一个奸臣贼子,都是教育人要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忠臣良民。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臣是要竭力按照周礼来侍候君王。同时我们知道孔子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人,虽然总是说要遵循周礼,但也在不断的改革创新。根据孔子的言论,作为弟子,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只要按照周礼来为君主办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别人的嘴是堵不上的。

孔子自己能不能“事君”已经不再重要,而且已经知晓,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来的礼节就会成为约束人发展的“教条”,中华文明的礼节都在不断的简化中走向未来,旧时王谢堂前燕,终归会飞入寻常百姓家。弟子们遵循自己对于“礼”的理解,并竭力遵循,就是为臣之道。


第二个角度:人

解读:只要有行动,就会有失误。

不管是做一件什么事儿,总会有人对做这件事进行评价。孔子说的这种现象,贯穿整个中华历史,直到现在都还存在,特别是体制内的上下级关系,一旦以礼相待,便有人说谄媚。一个人再招人喜欢,也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欢,一个再不招人喜欢,也会有人喜欢。

政治的权谋,就在于打到对手,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整个明朝内阁就是这样过来的,虽然明朝皇权比较稳固,但是内阁的尔虞我诈,十分惊心动魄。想要打倒政治对手,先要隐忍,然后等待对方出错,出错后,一击命中,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上善不至善,下恶不至恶”,差不多也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个角度:君

解读:明君与否,在于察否

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谁人背后无人说?那个人前不说人?每个人都会嚼舌根,每个人也必然被人嚼舌根。据罗胖考证,人类语言的发展,主要是依靠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八卦”别人。君主耳边总会充满对某个臣子的评价,如果听信谣言,必然错杀忠良,如果不听劝告,必然错失良机。

而作为君主,对每个臣子都是有观察的,哪个臣子什么样,心中自然有一个天平。天平到底会倾向何方,谁也说不准。历史的教训总是在重复,蔡桓公被活活饿死、曹操误杀蔡瑁张允等等不必细说,总之,想成为明君,需要掌握足够的知识来察人。

因此作为君主应该警醒,特别是当有人开始说某个臣子谄媚了,应该提防起来,他们肯定有一定的政治目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连载】论语品慧-3·18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政治目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jkt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