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劳资敌对的种子从很早之前就种下来了,不能单纯的要求八小时工作制,雇佣者向来就是利用此来赚取更多的利益的。
八小时的就是为了阻止资本家压榨而设定的法律,既然他们在当时如此欺人太甚,甚至用牺牲劳动力的生命来完成一些工作任务,所以他们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比如八小时工作制它并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虽然我们现在抱怨,加班,有啃午餐的时间。这些事实上在能让字资本家赚取更多的利益,甚至就只是为了机器不停工,或者仅仅为了重启机器热身而不停止机器。不停止机器就需要轮班制,如此日效率便可以提升一倍。因此这就是资本家为什么能不更换场地而不另外增设设备,仅仅通过无限加长时间就可以赚取更多的利益。
作为公司的负责人,他们本质就是为了赢得更多的价值与剩余价值而设立的,不能指望有什么公司的和平与公平,这种思想本质上就是不对等的。
另外我也知道了为什么有些公司他们愿意招应届生。
往届生会贵一些的。其实说白了就是没有什么经验,也就是说加长劳动时间。事实上与已经工作很久的人员同相比,他们之间所相差的并不是特别多,况且有些工作有一些大材小用了,事实上向我们买东西一样,并不需要付那么贵的钱买一个更好的东西来做一般的事情。一般水平的劳动力做适当的工作,逐渐提升完成更高的工作,而付基本持平的工资水平。他们的确比其他的劳动力会便宜一些。其实说白了,把《资本论》里面的少年、儿童、妇女等换成“应届生”来理解,就会感到特别触目惊心。
另外,资本论真心有很多嘲讽的句子特别值得推敲,今天张嘴读了读,录音录了1小时,很过瘾的,有种黑色幽默,看书读书读出来看电影的感觉。
对标今天的生活,今天的加加班,什么九九六,都算是洒洒水的事儿了啦,以前儿童可以连干36小时,18小时、12小时的都有,睡觉与生活基本没有,放到现在根本不能想象。反正我是不能接受睡觉和上下班时间、娱乐时间、洗衣等工作之外的时间只有总共就6个小时,想反问自己,光睡觉够吗?
总之,不要对雇佣,对公司上班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别想着等价交换劳动力,从来都是不对等的,心里不存幻想,脚踏实地的好好压榨自己吧,挥起小皮鞭吧!
写在后面(思维发散)
很多人大部分情况下还是会捡软柿子捏的,因为他们又不傻,为什么要硬碰硬?或者以卵击石?为什么要不顾面子弄伤自己?……他们(这里多指的是资本家)只会想方设法的找到软柿子,这里的方法或是合法或是打擦边球,或是违法也不承认;找不到的情况下就培养“软柿子”,从小就培养,这很可怕,(忍不住自己回想有没有被电视剧或者商家在培养)比如《资本论》里面对幼童的压榨,他们的文化程度很低,当然认知度不会高,当习惯了如此劳动,被压榨成为习惯。比如小象从小被一个细细的铁链拴住小细腿儿,结果长大了也从没想过挣脱枷锁。
感谢读书同时刻意输出,让自己有很深的认知,尽管有些认知似乎之前就了解,但还是浮在表面,(不可否认,的确想深入,不过还没有到时候,或者当时)泛泛而已,需要一遍又一遍的通过不同方式的加深认知,自然就会深刻。
关于“深刻与否”
以前总是认为“事情必须自身具备足够的冲击力才能够被记住”,这其实是靠客观的事件与随机的不确定性的主观强化来使其深刻,这种不能够很好的控制事情本身。
使记忆深刻的作用是什么?只是记住而已吗?记住很重要的,因为可以随时调入记忆来运用。说实话,挺佩服那些吵架的人们,特指那些脑子很快,还可以吵很久的,像是战斗。但不鼓励“吵架”,但是可以运用到辩论与交流中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