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见字如面》这档“清流”综艺节目的热播,让我想起一本和书信有关的书——《查令十字街84号》。查令十字街84号是什么?它是一个地方,它是一部电影,它是一本图书,它是关于一位女士和一位先生的故事,也是很多阅读者的一种情怀。
查令十字街84号:一本书
该书是由由海莲·汉芙·汉芙是所著。英文原版书名为84, Charing Cross Road,是一叠悠悠20载的书信集。书信的一端是海莲·汉芙,她是一个性情女人,是一个爱书成痴、穷困潦倒的纽约编剧;书信的另一端是弗兰克·德尔,他是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书商,一个矜持稳重的英伦绅士,是一个为海莲寻旧书20载的谦谦君子。
海莲住在纽约,她酷爱英国文学,但收入有限,无法大量购买书籍。一天,她在一本杂志上发现了一家英国旧书店登的广告,里面有她踏遍纽约的各个角落也没找到的书。于是她设法和书店的老板弗兰克取得了联系,并保持了书信往来。二十年里,俩人始终鸿雁传书,未曾谋面。后来,得知弗兰克去世,海莲极为悲伤,遂决定将两人的通信结集出版,书名就叫做《查令十字街84号》。
该书被译成数十种文字流传,三十多年人们读它、写它、演它,在这段传奇里彼此问候,相互取暖。根据这本书改编的同名电影于1987年上映。书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
查令十字街84号:一个地方
查令十字街84号曾是弗兰克·德尔所在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地址。在当时,这家书店除了经营一般的古旧书籍外,其对狄更斯相关书籍的收罗相当丰沛,无其他书店能及。遗憾的是,在1977年,该书店因主事者陆续亡故而歇业。其店面后来一度由“柯芬园唱片行”承接。现在店门口外仍镶着一面铜铸圆牌,上头镌着:“查令十字街84号。
书店所在的查理十字街(Charing Cross Road)早已因《查理十字街84号》一书而名声在外。它是伦敦无与伦比的旧书店一条街,虽然的确贯穿数个“十字路口”,但却无关乎“十字路”。之所以被称为“查令十字”,是因为在十三世纪末,英国爱德华一世在位期间,为悼念其爱妻埃莉诺王后,而在其死后出殡沿途架设的十二座石造十字架得名。
虽然查令十字街84号这家旧书店早已销声匿迹,但英国文学、古本图书、伦敦巷陌,《查令十字街84号》一书中的这些话题仍不断激起后来者的思念和共鸣,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书迷到伦敦查令十字街朝圣。
英国是海莲魂牵梦系的地方,从1950年开始她屡次想去,但都未成。所以海莲在书中说:“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 kiss it for me! Iowe it so much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太多......)。
查令十字街84号查令十字街84号:一种情怀
有人说《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部爱书人的圣经,也有人说这本书是描述浪漫爱情的书籍。而我觉得这本书打动人的地方是女主一生与书为伴的生活方式。她在一个不大的公寓里与文字相伴,沉浸其中,这何尝不是一种美妙人生。与女主相似,男主也是一位精神世界分外圆满的人物,一生坚守在外人看来陈旧不堪的书店,对于男主来说,书店就是他的精神寄托之处。
从当下的角度看84号书店, 它显然是个过时、古老,拿今天的话讲就是过气的东西。多年一尘不变,从书籍选择到经营方式,一个“陈旧”的人经营着一个“陈旧”的书店。这与今天快餐阅读时代似乎格格不入,甚至无法生存。当下实体书店生存艰难,独立书店想要在网络书店的冲击下坚守节操地存在更是举步维艰。
今日,为什么我们宁愿虚度生命,充斥在垃圾文化与网络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我们困扰于日常杂事,着迷于网络世界,追求所谓的成功,操心八卦和自己不想干的事,这何尝不是一种“逃避自由”,逃避独处和清静的自由。
我们的价值观被这个世界上充斥的各种符号所控制,比如金钱,成功。似乎没有钱,不成功就是不思进取,没有换大房子,没有换好车,没有让孩子上名校、出国,就是不成功,就是不及格。我们已经忘记了人生短暂,我们忘记了思考,忘记了跳出生活本身。
人都是矛盾而统一的个体,一边享受热闹带来的快乐,一边向往独处带来的清静;一边为物质名誉等欲望烦恼终身,一边修身养性修剪人生,在出世和入世之间熟练穿梭。情怀这种东西的价值就在于它能让人在功利得失的世界中得到心灵的慰藉,这也是这本书、独立书店被人怀念和推崇的原因吧。
查令十字街84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