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教授把理解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表面理解(字面理解,相当于表层编码)。学生阅读实用性文章时,能够用文章中的语句解释问题,但往往不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时,应该是只是表面理解。
如果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问题,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复述,就达到理解的第二个层次篇章结构的理解(篇章格局)。即对语篇文意的理解。
记得七年级时学生轮流讲《骆驼祥子》故事,许多学生不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故事,轮到自己讲故事时,就非常生硬地套用书中语句,故事长,不能够硬记下来,讲故事时就磕磕巴巴。大概就是学生仅仅停留在表面理解,还没有达到理解的第二个层次篇章结构的理解。
现在,徐老师带领大家读《孙子兵法》。自己对《孙子兵法》中的每一章,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理解,只能理解字面意思,不能像读其它文章那样,不能让文章成为一个整体,理解整篇文章文意、结构。所以,每次交流,只能针对局部内容表达一点粗浅的理解。真的只是粗浅的理解。
理解的第三个层次是能够结合社会经验对所读到的材料有深刻的、自己的理解(情境模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第三个层次的理解吧?“见天地见众生见自我”中的“见自我”,就是第三个层次理解吧?那些常读常新的书,也是因为读者达到了第三个层次的理解,每次都能看到新的内容,学习新的东西,才能常读常新吧?
前两个层次的理解是“为阅读而阅读”,后一个层次的阅读是“从阅读中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