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过的书全都忘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感想如下:
我的建议是:不如无书(找不到其意义,又不愿意继续找,硬往上面凑干嘛呢?还是觉得别人说明白了你就懂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咋不想着自己多少码的脚穿多少码的鞋,自己舒适就好呗……)。
要我说,正是因为读过的书会忘才更要一次次地翻开书,也才有了温故而知新的不同体悟。这是不是意义所在我不知道,但我所知道的是,读的书越多越能清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无知)。能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算不算一种知道呢?这是不是意义所在呢?而且,你要的意义和我所看重的意义,以及他人所认为的意义……它们共通吗?
你说人最后都要死,早死晚死都要死,那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不,我是说干嘛不去死?
说白了,这就是典型的吃饱了奶就忘了娘。抹干嘴巴就敢骂娘的(那)种。
当然,这是从恶意的角度去揣测哈。
如果从善意的角度来说,你也许想寻找点什么意义出来,但明显你不想再读下去,或者说找不到继续读下去的意义(动力),可偏偏又那么多人说读书多么多么有意义啥的(就想看看有没有和你一样的人?然后抱团取暖?一起对抗那些“虚伪”的人,好显得不读书的比读书的可强太多了……),就难受(伤害到你了吗?)。
不过,可以想见的是:问这问题的人压根没读多少书。
为什么这么说呢?试想一下,无论是潜移默化也好,无论是生活方式也好,又或者习惯吧……如果你天天读书,你压根不会去怀疑这玩意儿的意义。
有个词叫:正确的怀疑。
这是说,有些怀疑压根就是凭空想象。比如我看了一本书,然后当天我只记住了最精彩的部分;第二天,我被别的琐事耽搁了,结果再回顾好像忘得差不多了;第三天,又被其它事儿给耽搁了,这下彻底忘了,只记得看过那本书;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很多天过去,那本书去哪了都不记得了……因为从始至终压根不在意。
然后呢?某一天突然看见谁在读书,想起来了,但不是想起了读书,而是想起来读过的书竟然啥也不记得了。
于是,忍不住想:那个在看书的人是在装什么吗?是傻吗?是还有什么我没发现的地方吗?难不成真的有“宝藏”?还是说,是不是我读书出啥问题了?……算了吧,可能对方压根想不到那么多,顶多就想到:那些个还在读书的人就是傻子,就是装!
(翻翻看,很多这样的提问:比如读书人为什么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又比如读书有用吗?再比如读那么多的书,懂那么多的道理,可是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别问,问就是压根没咋读书又自以为读的书挺多,毕竟这样的人的身边都是些什么人呢?
试问一下:一个爱装的人会容许身边人比自己能装吗?一个不爱读书的人会天天跑图书馆吗?再就是一个不咋看书的人怎么能理解和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呢?至于说读书有用无用,你都这样想且怀疑,你大不了就问那些会的人呗……
但别人凭什么告诉你呢?告诉你就能知道?于是用钱,用自尊,用这个或那个去换取这份价值(毕竟你也只有这些玩意),然后还非得来一句:“看吧,读再多书又怎么样?还不是为我所用?”
问题是对方敢说出这句话来吗?(当着别人的面来正面刚一句?)
怎么不想想:读书人选择帮你很可能是因为你足够傻,明明可以自学获得的,你却要花这么大价钱去买……因为但凡打开读书、自学窗口的人压根不会过于重视读书人的知识,何况是那些可学到的。就像大家都是圣人,你再强调自己是圣人有啥的;大家都是普通人,还需要强调吗?大家都是读书人,谁不知道读书是啥玩意儿呢?……读书人希望获得是阅历,是经验,是书里没有的和现实中没有的,又或者书里更高深的学问……)。
话说,读书的意义是因为读完后怎么样吗?不知道的还真以为你多在乎结果呢?如果是,那怎么可能不在乎过程?那结果是怎么来的?
再回顾一下问题哈——读过的书全都忘了。这算是作为前提了,这个前提是正确的吗?
——那你咋还记得读过书呢?你咋知道全都忘了呢?你读过多少本书呀?你现在所拥有的知识难道不是经过教育的“洗礼”然后沉淀下来的?难道说教育在你身上一点作用也没有,你经由教育没一点改变?
前提错了,按理说后面说什么也就不再重要了。不过话说回来,阅读的意义是取决于阅读的结果仅此一项吗?——就像人生的意义,难道是因为始终要死且死了就毫无意义?
读了个什么书,活了个啥劲儿呀!
为什么要强调正确的怀疑呢?比如说人始终会死,对吧?这个不是我们自身的体悟(毕竟还活着),而是对于生命的观察得出的结论,也在生命流淌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衰老、疾病,以及生命的脆弱,从而我们有了怀疑:每个人都会死,自己也不例外。
但是,如果这个问题你问小孩子呢?你问那些没见过死亡的人,也没思考过这些问题的人呢?他们会觉得这是什么问题……他们甚至连想都不会多想,更不会怀疑。
可是,随着他们年长,逐渐经历了一些事儿,比如养的小宠物死了,比如老人老了,以及从书本或其它方面了解到原来人是会死的,这时候他的怀疑就是有依据的了。有了依据是不是得去求证呢,这个求证就是……通过更多的观察、总结、反思以及体悟等等。这是有行动的呀!
而盖棺定论,不好意思,你说得对。——毕竟你都放弃了这个行动,就是给你说的天花乱坠,给你说得再怎么真切详实,你又不去行动。甚至,即使别人证明出了又如何?只怕你还是会觉得说:你是你,我是我;那是你觉得;我不要你觉得;那是你认为;那是你这样想……毕竟生而知之的人有多少呢?不都是从实践中逐渐克服、完善、改变……
同样的,读书会忘,好吧,会忘那就找方法克服它呀……把重要的记住就好了,贪多嚼不烂;那就多读几遍了,把它背下来呀;那就多运用呀,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呀,唯手熟尔嘛;那就温故而知新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那就适可而止呗……难道就因为你不去做后面的,然后就因此否定阅读的意义?
或者说,你思考过(其它)吗?你真的有找过(阅读的意义)吗?你又真的是在读书(还是只是每个字都认识,念一遍,念完,然后就读完了)吗?你有试过其它的方式方法吗(换本书,换个地方,换个时间,换个心情,怀着目的或只享受阅读)?
读书,是读自己,重新认识自己,而不是还一个无知、狭隘、武断的自己或给自己一个“无意义”的答案。
如果是这样,那还不如无书(连你的疑问和烦恼都一并解决了)。这样岂不快哉?何必多此一举,还自寻烦恼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