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曾言道:“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人生在世,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道满足,最大的过失就是贪得无厌,欲壑难填。以至于常常为外物所累,疲于奔命,很难在身心上获得快乐。
春秋时期的智伯,他贪婪成性,先是联合赵、魏、韩三国灭了中行氏,侵吞其全部领土。而后又不断向赵、魏、韩三国索取土地和财物。三国终于不堪其扰,遂合兵一处灭了智伯。
智伯的这个小故事告诫我们,凡事不要贪得无厌,而要适可而止。如若因自身的唯利是图导致身败名裂,不但不会有人同情自己,反而会落得众人唾弃的下场。
量力而行,莫学螳臂当车。
《庄子·人间世》有言:“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螳螂因盲目追求外物,并未顾及自身的能力大小,明知自己难以胜任也要拼死一搏,最终命丧九泉。外物累人身心,由此可见。
我们身处于大千世界中,权力、名望、金钱等诱惑随处可见。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静下心,沉住气,审视自己,量力而行。
流动的水面无法看清图像,非得等它平静。人的内心亦何尝不是如此,只有宁心静气,看透自己,懂得取舍,才不至于像螳螂那般让人贻笑大方。
固守本心,莫学斥鴳讥笑鹏鸟。
《庄子·逍遥游》有言:“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这个故事本意是描述斥鴳讥笑大鹏,以小年、小知去嘲讽大年、大知。
但是,如果我们暂且将斥鴳的无知放到一边,仅仅从它目前的生存近况来看,那又别是一番道理。
斥鴳目前的近况如何?斥鴳高兴了,就在蓬蒿中穿梭,饥饿了就落在地上吃吃小虫,困了就飞到小树枝上休息。过得那叫一个逍遥洒脱。
斥鴳本可以得道,只要它随顺自然,修身养性。可偏偏它没那么做,它不满足于现状,羡慕鹏鸟所处的环境,利益熏心已经蒙蔽了斥鴳的双眼。被外围所累的命运已然注定。
反观当下,斥鴳这种类型的人比比皆是,他们从不满足,一方面仇视别人获得的权势和名利,另一方面为达目的急功近利、不择手段,这样的人终其一生都不可能理解何谓知足常乐。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偃鼠、斥鴳,大家都是那么弱小,可鹪鹩、偃鼠却比斥鴳活得潇洒、快意,因为它们懂得知足,顺应自身的需求,合理索取,不贪不占。
追随本心,适应自然,只取所需,不过分贪求,自然不会被外物所累。
克制欲望,知足常乐。
春秋时期,晏子作为齐国的丞相,三朝元老。按理来说,他应该位高权重,富可敌国。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晏子过得很清贫、很朴素,家无余财,不置产业。致使景公的亲信频频告诉景公,丞相晏子过得太苦了,家里都快吃不上饭了。
景公不信,亲自驱车前往。视察的结果令景公震惊,晏子家徒四壁,完全不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该有的居所。景公当即致歉道:“是寡人错了,都没有体察到丞相你过得如此清贫。寡人要好好赏赐你。”
晏子离席拜谢道:“免粟之食饱,士之一乞也;炙三弋,士之二乞也;五卯,士之三乞也。婴无倍人之行,而有参士之食,君之赐厚矣!婴之家不贫。”再拜而谢。
翻译成白话即晏子回答说:“去壳的粟米顶饱,是读书人的第一种希望;烧烤三种飞鸟,是读书人的第二种希望;有腊肉祭品吃,是读书人的第三种希望。我没有比别人加倍多的能力,而有三倍于读书人的饮食,说明君主的赏赐是丰厚的!我晏婴家不贫穷。”
这得具备多么高尚的情操,才能说出这样的话。
身为丞相,却满足于粗茶淡饭,不去追求山珍海味、绫罗绸缎,没有被爵禄、地位所累,甘于平淡,恬静淡然,这不正是知足常乐,享受自然真实写照吗?
王阳明有言:“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良知就是本心,为人处世只有固守本心,随顺自然,方能不被外物所累,才能无忧无虑、悠然自得,才能逐渐悟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