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的杨坚离开尼姑庵,去太学读书。太学是古代专门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西魏虽是少数民族政权,但它也知道科教兴国的道理,非常重视教育。
杨坚在这里系统学习儒家经典,结交了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并有了一批追随者。这其中就有后来帮助他夺得帝位的郑译。
学满一年后,他从太学毕业,被任命为京兆功曹。这个官职不算政府任命,只是长官征召,但却是他踏入仕途的第一步。
没过多久他就迎来了改朝换代。西魏被北周取而代之,皇帝变成了年仅15岁的北周孝闵帝宇文觉。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开国皇帝。想想人家15岁就能建立一个国家,我们15岁的时候可能还在忙着准备中考,其他啥也不懂。
当然这个小皇帝形同傀儡,实权掌握在他的堂哥,大他有三十岁的宇文护手里。
杨坚这时也有了新的职务——右小宫伯,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正式任命的官职。主要掌管皇家宿卫。平时在皇帝身边工作,但他的直接领导却是天官大冢宰,当时的权臣宇文护。
这就尴尬了,杨坚到底是站在皇帝一边,还是站在权臣一边,这是个让他左右为难的问题。
年轻的他也想不明白,只好请教父亲。 父亲只说了一句话:“两姑之间难为妇,汝其勿往!”父亲就是这样的角色,平时话不多,却总在关键时刻给予最大的帮助。这话意思是,作为新媳妇夹在婆婆和小姑之间,那是最难做的,你最好哪边也别靠。
从此他心领神会,皇帝、权臣两边都不靠,不冷不热、保持中立。这样他在小宫伯的位置上一待就是8年,眼看着身边的同事都早已提升任职,他还是原地踏步,心里也是无限失落。
小时候教他的神尼曾对他说过,“儿当大贵。”这话他也一直记在心里,但什么时候能真正大贵,他现在也不清楚。
后来他又外放去做官,没多久又被调回京城。这期间有朋友、相面的都说他相貌非凡,有帝王之相,他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但至于何时能当上帝王,答案都未知。
我不知道这种史料的记载有多大可信度。按照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心理暗示,就像现在有人在你面前老说你一定能创业成功,后来你也相信自己一定能创业成功,经过一系列惨痛的失败挫折磨炼,最终你竟然真的成功了。那你是不是要特别感谢那些最初看好你并一直激励你的人呢。我想杨坚后来也没有亏待当时说他有帝王相的这些人。
看到自己不受朝廷重用,宇文护依然独断朝纲,这期间皇帝已经换了三个,成为当时最短命的职业。他也有些心灰意冷,索性辞官,专门回家侍奉生病的妈妈。没多久他的爸爸也去世了,这让他失去了最重要的靠山。他更觉得仕途渺茫,天下虽大,他将何去何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