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了满足需要而采取的行动不顺利,或目的不能实现就是挫折。因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叫做挫折感,其表现如遗憾、失望、后悔、焦虑、自卑、绝望等情绪状态。心理学研究证明,挫折与挫折感并不存在正比关系。有的人虽然遇到很大挫折,但挫折感较小,并能在逆境中努力奋斗,正如孙中山所谓“屡颠屡扑,愈挫愈奋,”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品质。而有的人稍有不顺就会产生极大的挫折感,情绪反应强烈,甚至形成病态人格,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甚至走上绝路。
人生的挫折不可避免。挫折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往往和人遭遇的生活事件有关。
一、引起青少年挫折的生活事件
(1)学习成绩不理想:考不上学,留级,退学等。
(2)人际关系不好:不受老师喜欢,同学关系紧张,家庭不温暖等。
(3)兴趣和愿望方面:个人的兴趣爱好受到过多的限制和责备;因生理条件限制,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等。
(4)自我尊重方面: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经常忍受委屈;自己感到表现很好,却未能评上“三好学生”,未能当选班干部或获得应有的激励;学习竞赛、体育比赛中得不到名次;因生理缺陷遭到同学们的挖苦与取笑;父母和教师管得严,没有自由。
二、正确进行耐挫教育
(1)教育孩子认识挫折的必然性,做好应付的心理准备。
平常,家长注意引导孩子分析可能会出现的困难,以及困难出现时怎么办,孩子就会对可能的挫折有心理准备,这样,当困难挫折真来了,也就觉得不那么可怕了。对挫折的心理准备本身就是耐挫力的一个方面。
(2)在应对挫折中提高耐挫力。
首先,当挫折出现时,要帮助孩子接受挫折现实,分析挫折原因。当孩子产生挫折体验时,家长绝不能压制孩子的挫折情绪:“这有什么好伤心的,坚强点。”而是应该让孩子把挫折情绪倾诉出来,减轻挫折情绪如烦躁、焦虑、抑郁、恐怖等产生的压力。然后,帮助孩子分析挫折的原因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去分析。从而改变对挫折的认识,调节情绪。如当孩子一次考试成绩不好时,心里悲观失望,这时家长就要帮助孩子分析这次考试成绩不好的原因,可能是出题太难,或者是因生病而准备不好,或者是复习有漏洞,学习不扎实等。明白原因以后,家长要鼓励孩子接受这次成绩不好的现实,以后要注意通过减少造成成绩不好的不利因素,给孩子以希望,摆脱挫折情绪。或者通过降低和改变孩子的期望目标,降低他的挫折感。
其次,家长平时要有意地设置让儿童受挫的情景。有一位父亲做得很好:他和儿子有约,吃午饭后,儿子收拾桌子他洗碗,但有个条件,如果儿子收拾得不好就要接着洗碗。儿子小心地收拾了,而且实际上,桌子也比平时收拾得干净得多,儿子满以为顺利过关了,可父亲挑剔地检查时仍发现了一点油渍,于是他平静的说:"对不起,这次碗该你洗啦。"想想,儿子作了努力且明明比平时还好,却过不了关,哪有不产生挫折感的呢?其实,这正是这位父亲故意给儿子设置的挫折情景,故意让他心理受挫。他认为,让儿子经常遭遇些相似的挫折情景,孩子就学会了镇静地接受不如意的现实,正确地控制情绪而避免过度的挫折感。当然,操作时要注意。不同的孩子面临同样的挫折情景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如果挫折感过度,以致于沉溺于灰心、失望、自卑、退缩状态,便应该以关心、鼓励、积极暗示、幽默诙谐等方法,帮助孩子走出困境。总之,让孩子幼年时受到困难挫折的磨练对他未来的一生都大有裨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