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六十年代末的我,应该庆幸赶了个末尾,小时候没吃多少苦。那时的我家,经济上不富裕,但也不是最困难的。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几乎没什么玩具,一个塑料的娃娃,一个小鸡啄米,是我记忆里仅存的玩具。那时候大多数人家都不富裕,恨不得一分钱当两瓣花,钱要花在刀刃上,自然就很少给孩子们买玩具。可是生活再困难,也阻挡不了孩子们玩的天性,没玩具我们也玩的尽兴。
女孩子可以跳皮筋,跳绳,跳房子;丢沙包,丢石子。跳绳可以自己跳,也可以三五个,一起跳大绳。还可以在路边,随便那里捡一块瓦片,用滑石或者粉笔,在地上画一个“房子”,跳房子。
再就是在夏天,家里偶尔会给买冰糕、冰棍吃,吃完的冰糕、冰棍那些棍儿也是舍不得扔的,积攒起来,玩挑棍儿。
男孩子除了满世界疯跑疯玩儿,有时也会聚集一起,玩撞拐,玩推铁环,嗯,还有弹溜溜球(弹珠)、弹杏核,桃核能不能玩儿我忘了。别看我是女孩子,手里也有一些溜溜球,只不过我是纯粹的收藏,只是单纯的喜欢玻璃珠里美丽的花儿。

小时候我妈没有正式工作,街道(居委会)上给找了纺棉花的活儿。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多纺点儿棉花,好多挣点儿,老妈起早贪黑的。后来又学会了绣花,钱能多点儿了,也是“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
那时候可不像现在,您逛商场看见可心儿的衣服买就是。大多数人都是在过年时,自己买布自己做的,还大多是只给孩子们做,都是衣服实在是穿不得了,才做,旧衣服也舍不得扔的,改小,破的厉害的,也打了噶呗(报纸上抹上浆糊,铺一层布,再在上面抹上一层浆糊,一层层摞盖,贴在木板上阴干,晒干)。打噶呗就是为了做鞋,我小时候还纳过鞋底儿呐。
我小时候的文化生活可没现在的这么丰富多彩,那时没有电视,唯有收音机,听听广播,小说联播,电影剪辑。再就是到电影院看电影,到戏院或剧院看样板戏。
六十年代,那时孩子们往往都会被家长早早地打发上床睡觉,一是为了孩子们都睡下了,他们好多干点活儿;二是那时候大多是瓜代饭,不顶时候,早早睡了省饭。
每当我回忆往事时,我总是暗自庆幸自己生在六十年代末,没饿过肚子。我感恩小时候吃过的那些苦,它让我成长,让我知道感恩,让我晓得知足现在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