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 thinking,又称“第一原理”)其实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哲学术语:
每个系统中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它不能被违背或删除。
这个词近年来在国内被炒得火热,还得益于硅谷钢铁侠——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
马斯克在网络支付、电动汽车、航天运输、新能源应用四大领域都取得了颠覆式的创新。在一次回答媒体提问为什么他能够在多个不同领域实现创新时,他极其坦诚地公布了自己推崇的“第一性原理”思考法:
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思维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别人已经做过了或者正在做这件事情,我们就也去做。这样的结果是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说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然后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马斯克借助第一性原理实现创新的过程就可以用这8个字来描述:“溯源”、“拆解”、“重构”和“迭代”:
在制造特斯拉时,马斯克追根溯源,发现电动车的最大成本来自电池组件。当研发团队参考市场上电池组件的市价评估其成本要600美元/千瓦时,马斯克通过“第一性原理”思考,将电池拆解为各种金属元素以及其他成分,再对电池组件的生产流程、产地、供应链等进行重构和不断地迭代优化,最终他发现,从伦敦金属交易所购买锂电池组的原材料,组合在一起,只需要80美元/千瓦时。
再让我们看看其他成功的创业者怎样运用"第一性原理"。
布林和佩奇认为,不管未来技术和商业模式怎么变化,互联网信息领域最核心的价值洞察是“便利”和“免费”,于是他们一直将这两点作为谷歌创立、发展到强盛的价值基石;
贝索斯长期思考“未来10年的购物市场什么是不变的”,并将亚马逊的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人们购物的方式、受欢迎额品类、经济状况会变化,但大家渴望更低的价格、更快的速度、更优质的服务买到东西这几点是不会变化的”,这种从根本需求出发的逆向思考法,正是第一性原理的体现;
在阿里巴巴遇到新的商业挑战时,马云往往能跳出传统企业家的约束性思路,他一般并不先考虑资源等限制条件,而是更多考虑“该怎么做”,其他暂时不具备、不合理的条件接下来再想办法补台。他能迅速判断新商业模式中的成本和收益分布,这种直觉依靠的不是常规的比较思维,更多也是第一性原理的侧影。
在生活中,人们思考问题一般习惯于采用比较思维,例如:
买彩票的人痴迷于去分析过往每期的中奖号码,试图找出所谓的“规律”;
股民在分析股票周期、经济周期时也倾向于寻找价量的时序波动规律;
房产分析师喜欢拿中国和美国、日本同时期的市场变化趋势对比,试图据此找出中国房价的未来走向;
很多机构在投资项目时用的估值模型往往也直接参考同行数据,而不顾及对项目及其所在行业本质的深究。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社会更崇尚颠覆式创新思维的新时代,一味地通过借鉴同类,寻找“表象规律”的做法,似乎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变化了。
其实“第一性原理”,就是让我们把目光从那些别人做的事上挪开,不管做什么选择,都以最根本的那个原则为参照点,不断用那个参照点为自己纠偏。
重要的不是“第一性原理”本身,而是在奔向目标的过程中,不受其他因素影响。

在生活中怎样培养自己的"第一性原理"思维方式呢?
一是永远不要止步于简单解释
凡事均不满足于简单的解释,直到获取一个逻辑自洽,经得起任何事实证据批判的解释,而这个解释通常就可以暂时认为是“第一原理”。
而这种思考习惯其实并没有门槛,也不需要所谓的“天才天赋”,更多的不过是些许“寻根问底的好奇心”、些许“搜寻材料的汗水”。
一旦你培养出了这种“不满足于简单解释”的思考习惯,假以时日,必能让你的“戳中问题本质”的能力成指数提升。
但它存在一个缺陷——它会受你认知局限性的制约。因此,我们还需要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
二是不断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
放弃“功利阅读”,回归好奇的天性,持续吸纳外部“多元化”的优秀理论(不求多但求质),进而辅助我们跳出认知局限洞察事物的“第一原理”。
现实中,透过大自然以及跨学科知识而在各行各业找到“第一原理”的例子非常多,简略罗列下一些世界级的:
达尔文进化论的“第一原理”受“水滴石穿”(自然隐喻)、经济学《国富论》的“自由竞争理论”(跨学科知识)影响;
丰田汽车著名的“精益生产”受“自组织理论”(跨学科知识)的启示,其实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就蕴含了“自组织理论”的思想,值得骄傲。
一个优秀的理论框架,能够为我们探寻任何系统的“第一原理”提供众多的隐喻、启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