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阅读《学习之道》,在书中乔希·维茨金写到“一位真心,懂得理解、不断鼓励孩子的父母或教练能够让一个野心勃勃的小孩子得到释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乔希·维茨金还写到,当孩子失败时,做父母的不应该指责孩子,也不应该装作没看见,不在意,回避问题。而是在孩子回家的时候,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让孩子知道,不管什么情况下,父母都是爱他的,等孩子和自己都能冷静的时候,再去询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并一起去探讨,解决问题。
读到这里,我想到了我们班的一次家长会。
那次家长会,我不希望单单是老师和家长交流,也希望听到孩子的心声。所以,在家长开始之前,我让班里的孩子写纸条上写下“想对父母说的话”,并告诉他们不要有太多顾忌,写下心理最真实的感受就行。
在没看到学生写的内容之前,我还特别好奇,孩子们会写下什么样的话,会不会告诉爸爸妈妈自己心底的小秘密呢。但在我看到孩子写给家长的话之后,又不免一阵心塞、难过。
班里40多个孩子,有将近一半多的孩子,是在给父母道歉。
“对不起爸爸妈妈,我没有考好。”
“对不起,妈妈,我让你失望了。”
甚至还有一部分孩子写到“爸爸妈妈,我知道我没有考好,我也很难过,但也希望你们回家后不要再打我了。”
……
怪不得,在开家长会的前一个星期,很多孩子就一直给我说:手下留情,多说好说,不然家长会之后就看不到他了。
起初,我以为学生只是和老师开玩笑,不希望被批评,但看了他们写给家长的话之后,我想他们是用玩笑说出了心里话。
其实,我一直都觉得,当孩子的智力正常的情况下,孩子的学习出现问题,并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他背后的家长、老师都有可能存在问题。比如:一些家长,口口声声让孩子好好学习,认真写作业,可是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家长却在客厅打麻将,嘴巴里还骂骂咧咧的,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学习能好吗?还有家长,让孩子少玩手机,结果自己一天到晚拿着手机不放。还有当孩子考试考差时,甚至男女混合双打,根本不和孩子一起探讨是哪里出现了问题……这种情况下,孩子学习出现问题,能只怪孩子吗?
有些家长,偶尔还和我抱怨,自己天天很忙,结果孩子一点都不省心,辅导班没断过,成绩还是一塌糊涂。每次听到这样的抱怨,我都为孩子打抱不平。家长以为孩子不省心,孩子同样认为家长事多、专制,不分青红皂白,简单粗暴。
单单是我们班里几个小孩,就在我的办公室里吐槽过他们的家长。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
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彼此之间缺少理解、沟通。
乔希·维茨金在书中提到:理解是第一步。尤其是,当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对他们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这种理解,一定要能包容孩子的缺点,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一起探索、解决问题,让孩子明白,不管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不管自己做得多不好,爸爸妈妈都是爱自己的,这样的孩子,内心才会充满爱,充满自信,充满安全感。
如果孩子学习真的出现了问题,那也真的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希望家长、老师也都能多去反思,对出现问题的孩子也多一些理解、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