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了不的我》
一、应该思维的本质
第二种典型的防御型心智模式——应该思维
它的本质在于不去认识真实的世界,反而试图让真实世界臣服于我们头脑中已有的规则,并在世界不符合头脑中的规则时,表现出怨恨、愤怒、焦虑或者沮丧。
在《荷马史诗》里,英雄奥德修斯回家的途中遇到了一个妖怪,这个妖怪会把过路的人都抓回去,让他们在一张床上躺一下,如果人比床短,就把过路人给拉到和床一样长;如果人比床长,就把人的长的部分给锯了。
我们都会觉得这个妖怪很蠢,可是呢,我们在现实中却会有类似的想法。比如:小时候我们觉得父母老师应该更懂我们、更爱我们;老师表扬大家时,也觉得应该有我们;自己一点不一样的举动别人应该能看到、能明白;工作了,我们觉得自己应该进更好的公司,赚更多的钱;我们有梦想,努力了,就能实现也应该实现;为人父母了,我们又觉得儿女应该更听话……
如果现实没有按我们头脑中的假设来运行,我们就恨不得弄一张床,把现实改造一番。这就是应该思维。
二、应该思维分为两种:
1、对世界和他人的应该思维;
2、对自己的应该思维。
消极情绪背后的应该思维
几乎所有消极情绪背后,都有应该思维的影子。
有一位母亲,她总嫌儿子拖拉、不懂事,还找心理医生协助。事实上,他的孩子没什么问题,就是早上赖会床,晚上做作业有拖拉。问她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儿子,她说:“我的儿子就应该是那种聪明、听话、懂事、乖巧的孩子,所以当我发现他不是这样的时候,我就很生气,想要把他矫正过来,矫正成我理想中的样子。可是越这样,儿子就越不听话,我们俩的关系就越僵,这让我很苦恼。”
这位母亲的苦恼背后 ,就有“孩子应该怎样”的应该思维。她越是放不下这种“应该”,就越处理不好现实的问题。
有位年轻人,刚换了工作,新公司的同事对他都很友善,只有一个同事对他爱理不理。他有问题去请教这个同事,同事还会流露出一种“你连这个都不会”的傲慢态度。所以他就很生气。下决心要在业务上超过这个同事。因此,他对这个同事的任何表现都很在意。如果这个同事做得比他好,他就会非常焦虑和沮丧,甚至见到了这个同事就紧张的地步。
这个年轻人的第一个应该思维:他觉得所有同事都应该对他好,甚至觉得所有人都应该喜欢他。所以当有个同事表现出傲慢的态度时,他就生气。
他的第二个应该思维:他觉得,既然同事不尊重自己,他就应该超过同事。只有超过同事,他才能获得内心平静。
三、容忍现实和愿望不一致
无论是想要儿子变乖,还是工作中想要超过同事,这些愿望并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但,应该思维和愿望有一个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能不能容忍现实跟愿望不一致。
希望孩子乖巧、听话、懂事,这是愿望;可孩子常常会拖拉,这是现实。希望自己被会喜欢和尊重,这是愿望;可有时候就是有人不喜欢我们,这是现实。
应该思维和愿望还有一个重要区别:当我们想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是愿望的主人,支配着愿望;可是当我们陷入应该思维的时候,应该思维就变成支配我们的主人,我们只能服从于应该思维背后的规则,失去了自主性。
四、区分愿望和现实
那只是把愿望当作一个完不完成都可以,而不是必须做到的事情,岂不是很容易偷懒。
首先,当一个人说“自己一定要做到”的时候,他并不是说自己一定能做成这件事,而是想表明自己有投入的决心。他就算有很大的决心,付出很大的努力和时间,也不能奢望现实会迁就愿望。否则就又变成了“应该思维”。
其次,如果一个人把决心看成愿望,而不是必须完成的事,会让他做事更有灵活性。而是接受现实,并利用现实的条件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是在焦虑、抑郁和愤怒中跟现实怄气。
区分愿望和现实,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走出应该思维的关键。
作为成年人,我们得接受现实,世界有时候就是有很多不公平,人生就是有很多苦难和不如意。
正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如果你不能放下头脑中关于世界的设想,就像一个孩子不能放下对童话世界的执念,满脑子里都是现实场景和“应该的画面”的裂痕。沉浸在失望中,没法多看一眼这个世界中美好的东西。
这时候,你的生活就会在跟世界的较劲中逐渐停滞。
我们在现实中到处都是“应该”的思维在作祟,村子上别的人都买房了,我们也应该买;别人都买车了,我们也应该有一辆;别人家的孩子都能考班级前茅,我们家的也应该能优秀;别人都发财了,我们也应该发财;别人的朋友圈里都是香车美女,妻贤子孝的,我们的也应该要刷存在感。
不认清现实,只有不断膨胀的欲望,让人们在不断的比较中迷失自我和幸福。
但是,当我们最亲近的人也在不断的比较,不断地认为我们也“应该”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们是不是也要放弃“应该”思维,别人应该也能像我们一样,这个世界就是有这么多有着“应该思维”的人,我们让他们去读书?去教育他们不要有“应该思维“,要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完美?还是让他们都去看心理医生?
也许首先做的是接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