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思考停滞很多年后,会发现,脑中的橡皮擦一直在工作。它孜孜不倦地,持续不断地,擦去了我们原本一点点辛苦积累的东西。
多可怕。
今日思考方向,分为两点。
【一、我大脑里有哪些清晰的知识点?】
比较清晰的知识点,离现在最近能想到的,就是之前在读书营学到的5种阅读方法。
①倍速阅读法——适用场景:筛选好书时;想快速了解整体内容时;阅读网络文学/娱乐消遣类文字时。
②苹果阅读法——最适合用来阅读工具书,而且能大大提升专注力,(效率上)5小时读5遍>5小时读1遍。
③卡片阅读法——来自纳博科夫,“我见+我思”的读书卡片形式,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最佳方式。
④主题阅读法——适用于写书单,在运用主题阅读法时,会同时用到倍速、苹果、卡片阅读法,所以掌握主题阅读,能大大提升自学能力,使自己变身知识引擎。
⑤费曼读书法——更适合用来阅读专业书籍或者古文。运用费曼,非常考验耐心,但完整实践过会发现,过程有多耗神,最后的成就感就有多大。
以前阅读,随心所欲,常常看完都不知道看了些什么。
慢慢才发现,原来阅读也是讲方法的。
无论学习知识、技能,还是阅读书籍,只要想有所得,就一定有相应的高效方法。
自从学了这几种阅读法,现在无论看什么书,都会下意识运用适合它的阅读方法去阅读。
实践多了会发现,针对性地去阅读,比以前毫无章法的阅读,吸收效果的确好上许多。
而高质量的输入,才能保证高质量的输出。
阅读效果好了,写作方面也会显得更有条理和言之有物。
【二、我有自己的思维模板吗?如何构建自己的思维模板?】
延续上一点,还是说写作。
上学时,作文方面,拿高分的往往都是散文类。而议论文(观点文)一般都写得平平无奇,出不了彩。
究其根本是,我在逻辑架构方面把握得不好,很不擅长。
还有更重要的是,不会举例子和引用。日常缺乏案例、名言积累,写作时调用不了,所以文章很容易显得假大空。
不过,其实议论文还好,只要围绕论点、论据、论证这三要素去写,至少不会离题太过,只是不容易拿高分。
真正糟糕的是,有创作小说的野心,却因逻辑架构能力太差,而屡屡做不成——尝试过几十万字,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不知所谓。
以没有刻意练习过的原始写作水平,能完整地说好一件小事已属难得。远没有架构长篇故事的能力,却妄想一步登天,除了贻笑大方还能怎样?
意识到这点,便放弃了长篇创作,开始从阅读经典做起。
高质量的输入不够,又没有刻意练习,能写出什么鬼东西——我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傲慢。
知道什么是好,才能创作出好。
其实,纳博科夫卡片法运用好了,算是不错的写作练习。但目前遗憾的是,我并没有在好好实践,因为重心从阅读写作分散到其他事上面去了。
所以,说到底,想做成一件事,真的好难。
学习课程里提到“核心架构”和“思维模板”,我就想起了自己的写作。
金庸、史蒂芬·金这些大师们的思维世界清晰无比,所以才有源源不断高质量的作品。就算几百万字的长篇著作,核心架构依然简单又清晰,从头到尾依然能逻辑自洽,从不自相矛盾。
我能怎么做,对标大师吗?
然而有个一直以来都有的困惑,就是:明明大师们的创作回路和思维模板那么一目了然,可我就是连模仿都模仿不来。
比如,《基督山伯爵》不就是“越狱、复仇、获得财富和自由”这样的过程吗?
说起来如此简单,但去仿写就会发现,每一步都滞涩,从起步到结果之间,真的缺乏太多太多其他东西。
所以,很多事都是这样,不是看会了听会了,就代表真会了。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模仿+大量的刻意练习。
越来越觉得“大量”很重要。
不断的、大量的、重复又重复的刻意练习,或许才能勉强摸到门槛。
所以,问我的思维模板是什么,现在只能说:走好第一步,保证别摔倒→明确知道这一步怎么迈的→夯实这一步,继续下一步。
也就是最基本的进步回路。
把握好最原始最简单的道理,剩下,就是积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