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作者: 夜风其凉 | 来源:发表于2018-06-01 09:09 被阅读27次

    这是认知私房课第一篇。从今天起,为大家带来了精心准备的系列课程,系统认识那些未曾思考、最易忽略又至关重要的东西,拒绝碎片化,提倡深度学习,敬请关注……

    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聪明、智慧?认知的最大障碍是什么?为什么那些自诩无所不知的人往往愚蠢的可笑?看完这篇文章,你就会有答案。

    让我们从最近广受关注的“北大林校长事件”说起。

    01 林校长读错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在北京大学建校一百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上,如此盛大而庄重的场合,林校长在致辞中却把”鸿鹄之志“读成了”鸿浩之志“,一时之间引起了轩然大波,林校长忙不迭地写了封道歉信,没想到却引起了更大的质疑。一字之误,给林校长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舆论热度虽已过去,但这一事件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却有着很好的启发意义 。林校长读错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不知道”鹄“字怎么读吗?

    事实并非如此。真正原因不是因为他不知道“鹄”字怎么读,而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鹄“字怎么读。道理很简单,如果他知道自己不知道”鹄“字该怎么读,那么他或者会问秘书、下属,或者会自己拿出字典、手机查一查,而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念错出丑。

    在他的潜意识里,他是以为自己知道这个字怎么读的。他以为他知道,其实他不知道。

    让他出错的真正原因,不是他的无知,而是他不知道自己的无知。

    知道自己的无知与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层次。前者可控,虽有风险,但可以提前预防、规避;后者不可控,这也正是很多人经常犯错的根本原因。

    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的无知。

    02 为什么我们很难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嘲笑别人的无知总是容易的,但谁又敢保证自己不会犯错呢?

    事实上,现实中并不存在永不犯错的人,绝大多数人都会犯类似的错误,而问题的本质也都是一样的:我们总是高估自己的知识量和认知能力。

    但这个世界最困难的事,恐怕就是让人承认并接受自己是多么无知的事实。

    即使事实再清楚,理论再完备,很多人也不会承认的,我在这里可能也只是白费力气。我当然也不指望所有读过此文的人都能认同这一观点,但我相信还是会有一小部分愿意思考的人存在的。

    人的无知是用很多种方法都可以轻松证明的。

    人类自诞生以来,掌握的知识量随着自身活动不断增加。最初的时候,如石器时代,人类所能掌握的知识总量是极其很有限的,主要是有关采摘无毒的果实、打猎、生火、制造和使用简单工具等。那时候每个人掌握的知识,基本上就等同于全人类知识的总量。

    这个时期的一大特点就是劳动基本没有分工,大多数人都从事着一模一样的劳动,即使到了农业时代仍然如此。农业社会虽然有了读书人、贵族、士大夫,但绝大多数人都是农民,知识的总量不多,增加的速度又非常缓慢。历史上不少博学的读书人会感叹无书可读,那也并非是矫情,知识总量确实太少了。

    但到了工业社会,劳动分工大量出现并不断细化,知识开始以爆炸式增长。人类创造出来的知识总量越来越多,早已超出了个体能够学习掌握的范围。所以,就如劳动分工一样,知识也开始有了分工。比如,有的人只学化学、有的人只学生物、有的人只学机械、有的人只学语言。

    这个时候,知识是以无数个子集的形式分散储存于个体的头脑之中,每个人都只掌握全部知识的一小部分。

    相比于未知的知识(即由别人掌握的大部分知识),每个人掌握的知识都是微不足道的,从这个角度上讲每个人当然都是很无知的。但为什么很多人不这么认为?

    现实的情况是,虽然我们每个人只掌握很小一部分知识,但我们却能够以此而过得很好,甚至在自己的领域里做的很成功。这是知识分工的巨大成功,也是人类得以强大的重要原因,每个人只需要专精自己的领域,无数的人组织起来就能获得1+1远远大于2的效果。

    因为知识的公共性,我们每个人的知识都可以被别人所利用,别人的知识成果也可以被我们所利用,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知识共同体中,我们享受到的是全人类知识的成果。比如说:你不需要知道手机是如何制造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享受手机带给我们的便利;我们不需要了解煤气是从哪儿来的,却每天可以用它来做饭。

    这时候,副作用就来了,很多人就会产生一种幻觉,那些在自己领域里做得不错的人往往会觉得自己无所不知,还有的会则会把别人掌握的知识当成自己的(把共有的知识当成自己的),把那些习以为常的当成已经掌握的。其实呢,只要问三个为什么,马上就会答不上来,因为大多数人都只是半瓶醋,根本就不是真正知道。

    他们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忘记了自己的无知。而当人一旦忘记自己的无知,他马上就该犯蠢出错了。

    比如说,如果是个世界未解之谜(尚不属于人类共有的知识),一般人也不会大言不惭地说自己就知道;但如果是人类已经掌握了的知道(已经属于人类共有的知识,被少数人掌握了),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说自己知道。像是有的人只是看了两三篇中美贸易战的文章,就以为自己了解了事件的本质,其实事实远比想像的要复杂很多。

    就拿林校长来说,他是化学方面的专家,但当了校长后,他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知识缺陷,他忘记了自己的无知,因此也没有及时地学习相关知识,终于导致了出现这样的错误。

    证明人的无知还有更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充分了解世界的无限复杂性。现在流行大数据,使得我们可以逐渐认识到许多因果规律以外的东西。世界的复杂性远超于人类的认知能力,自诩万物之灵的人类,甚至连人类思考的基本依托——大脑还没搞清楚,意识是怎么来的这些问题都远远没有研究清楚。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更是无知的。

    03 认识到自己无知的人才是最具智慧的

    苏格拉底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这句话大家千万不要觉得只是哲学上的思辨,其实是一种非常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完全可以用到学习和工作中的反向思维,具备这种思维的人,才算拥有真正的智慧。这其实也是本篇文章核心中的核心。

    这种思维的基础就是:承认自己的无知。人一旦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眼界就从有限变成了无限,一片广阔的天地就展现在了面前,并至少有以下几个效用:

    ➤➤格局从极小变为极大

    人,最重要的是格局和眼界。人一旦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就不会再仅仅把目光聚焦在自己的那一小部分知识上,而是将眼界放大到人类知识共同体上,从有限变成了无限。眼光变了,你的格局就无限放大了。人的格局,往往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懂得学习借鉴他人的知识

    个人掌握的知识和别人掌握的知识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牛顿曾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并不仅仅是一句谦虚的话,如果没有前人的知识积累,他就是每天看到10个苹果掉下来也不可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始终保持谦虚和好学的心态

    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知道自己的无知、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总是会问这问那、不断学习。但当我们选定一门学科、进入一个行业之后,除此之外的知识我们仿佛一夜之间都失去了兴趣。隔行如隔山,沉浸在自己的领域和行业,久而久之,不少人都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时刻提醒和反思自己的无知,保持一颗谦虚好学的心态,才能不断进步。

    ➤➤做事时能够规避风险、减少出错

    现实中,不少人的工作都是重复性的,非常枯燥,没有太多创造性。久而久之,他们以为知识凝滞了,自己都掌握了,忘记了自己的无知,这个时候往往就会出错。工作中,事前知道自己无知,重点关注那些不拖底的地方,思维模式从“我知道什么”变成“我不知道什么”,则能够将犯错的机率降到最低。即使是出错后承认自己无知,至少还能汲取教训、弥补不足,防止再犯类似错误。

    ➤➤不易偏激、狭隘,被人愚弄、收割,更容易理解他人、减少分裂

    网络世界鱼龙混杂,认识到自己无知的人,则不会执着于自己的成见,也不会被人牵着鼻子走,在垃圾中疲于奔命,甚至被人愚弄,当韭菜一样收割。而且,网上各种观点经常吵得不可开交,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知道自己掌握的也未必就是真理,对方的观点或许也有合理之处,或许就能减少对抗和分裂。

    下期预告:我们是怎么思考的?为什么说记忆力太好不是件好事情?

    以上是第一篇,下周更新本系列第二篇,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留言反馈,这样可能会更新快一些,感谢关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知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ldh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