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创业上班这点事儿
你的处心积虑,不过是别人的理所应当

你的处心积虑,不过是别人的理所应当

作者: bb13f89d5e61 | 来源:发表于2017-05-07 09:11 被阅读122次

    每天我们都在潜移默化地被上百种习惯包围着。小到刷牙洗脸的方式方法,大到应对挫折的应激反应。习惯决定着我们大多数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拥有好的习惯还是坏的习惯,人们都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拉开差距,走向不同的人生。


    现代人好像都崇尚着一种崭新的生活模式:早起锻炼,少油甚至无油高蛋白饮食,下班后打开“得到”“知乎”等向互联网大咖们取经,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试图突破所谓的“阶层天花板。”

    这些,听起来无比励志令人向往,但真的适合自己吗?

    小Z也很向往着这样的生活。

    曾经习惯2点睡觉的她,在看了某篇励志公众号后,也下定决心要每日早起锻炼,获得清爽而精力充沛的一天。她把自己一天安排的满满:5点起床,跑步半小时后做一份精致的早餐。下班就回家,拒绝不必要的社交,学习一门新的知识,睡前不玩手机,不刷朋友圈。如此循环往复。为此她还一鼓作气买了20几本书,得意洋洋的幻想自己未来若干天后口若悬河的聪慧样子。

    一看这样的计划表,我不禁苦笑。

    这样正能量满满的生活一周后,小Z又陷入了低沉的情绪。反倒比之前的状态,更加萎靡不振了。

    原因在于,她安排了很多事情,但这些事情并非是她原先就习惯去做的。为了勉强自己做这些事,她要耗费巨大的精神力量去说服自己,去抵制诱惑,而这样的日子,自然是痛苦而不持久的。

    看着安排的计划付诸于空,她又感受到了满满的挫败感。自己根本就什么都做不好。自己无能为力掌控自己的生活。想到这里,她更加绝望。

    我们都想要更好的生活,更完美的自己,怎么就这么难呢

    难就说明,这些事情,不属于你自己。它没有习惯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你会为出门先穿左脚还是右脚而发愁吗?

    你会为吃饭的时候用那只手而发愁吗?

    你会为开车的时候是先挂挡还是先踩油门而发愁吗?

    这些事情,你可能想都没有想过,因为它们都已经成为了习惯,成为了自己的一部分。它就像电脑的内存,你甚至都不知道它们在悄悄的运行着。

    更进一步地说,我们的思考方式,也都是被习惯左右着。

    朋友总是向我抱怨说,现在的工作很艰难啊,竞争很激烈,强度很大,领导还时不时施压,自己快被压垮了。

    听到这些抱怨,表示理解同情的时候,我心底有个声音会说,竞争大,说明你所在的平台优越,能够和无数优秀的人一比高下;领导给你施压,恰好说明,你无可替代。

    领导为啥不找我施压,大概是因为我不够优秀吧。

    面对同一样事物,有的人习惯往这件事坏的一面考虑,有的人则习惯往这件事潜在的可能性考虑,这几乎是不假思索的第一反应。就像一朵红色的花,有人习惯看见花瓣,有人习惯看见花蕊,有的人甚至忘记了花,只看见那一抹红。

    这就很可怕了。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种种不同的事件,有人习惯悲观地对待,有人则习惯乐观进取,没有人提醒的话,这些都会是自动化的反应,就像按下播放键,磁带转动播放那样。

    同样是播放磁带,好听的音乐和噪音,是有本质区别的。拥有一个坏的磁带的人,终其一生都在被悲哀所笼罩,殚精竭虑想要改变,却一次又一次逃不出自动播放的漩涡,世界对他们而言,是极端残酷的。

    所谓的命运也好,宿命也好,就是这么来的吧。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其实他只说了半句话。知识影响思维,思维塑造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成为力量。如果单单知识就是力量,那么世界上最有力的机构是图书馆,而不是核武器了。

    习惯向左看和习惯向右看,享受着不一样的世界

    那么对于小Z来说,怎么样利用习惯化,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呢。

    习惯,简单可以由三部分组成。即启动习惯的暗示,习惯的行为,完成习惯后的奖赏。

    拿睡前撸手机举例。你躺在床上,准备睡了,昏黄的床头灯照下来,你觉得进入睡眠之前还是要做点什么。于是你掏出了手机,刷了朋友圈,微博,看了几个小视频后,一看表已经过去一小时,慌张之下关灯睡觉。

    躺在床上,准备睡觉的氛围就是一种启动习惯的暗示。紧接着,看手机就是被这一暗示启动的习惯性行为,而奖赏,就是获取了朋友圈,微博等娱乐信息的满足感。

    你昨天是这样,今天是这样,明天也还会是这样。睡前撸手机的行为占据了休息的大量时间,同时蓝光屏幕的刺激让你睡眠质量下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想下定决定改正,却怎么也做不到。

    这当然了。

    神经系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一套固定行为的后面是一套固定的神经突触传递模式。反复强化这一行为,也就意味着这一套神经传递的模式被反复强化,一定程度后,这套模式就成为了占据优势的神经回路。大脑会渐渐依赖这一套回路而懒得建立新的神经细胞与神经细胞的联结模式。也就是说,睡前每看一次手机,这套神经回路就被强化一次,久而久之,你就拥有了发达的“看手机”神经网络,一到点,所有的神经细胞都要呼唤着你看手机。

    好在大脑并不能区分,看手机和看书之间的区别。同样是获取信息,阅读书籍所能够获取的信息更加体系化,冗杂的垃圾信息较互联网来说也更少。而且阅读书籍能够促进睡眠。别问我大学的马哲课是怎么过来的。

    那为什么,不把睡前撸手机换为睡前看书呢?后者对自身来说,显然有更多好处。

    既然坏习惯以及养成难以改正,我们把它偷换概念变成一个好习惯就好了。暗示是1,习惯性行为是2,奖赏是3。1和3难以修正,睡觉的暗示无可避免,大脑也想要得到获取信息的娱乐感,能够改变也比较容易改变的就是2了。


    M君大学毕业后在一家游戏公司担任程序员,偏偏遇见一个变态苛刻的策划。策划一冒出什么新的想法,他就得在deadline之前,交出相应的成果。他对这事表示极端反感。想到堆积如山的工作,他就感到焦虑。每当他焦虑,他就习惯性地点开游戏逃避一会。只是这一会一不小心,就成了熬夜,甚至通宵。快到deadline,看着工作没有做完,焦虑的他只好亡羊补牢,在那几天疯了一般地赶进度。其实本来工作量不是很大的安排,在他手里,就成了催命的丧钟。

    有一回我去他家,看着满屋子堆积如山的垃圾还有端坐在电脑前如同大佛的M君,强迫症立马就上来了。

    我花了好一阵子才把他家里那些堆积如山的臭袜子或者外卖盒收拾干净。在M君游戏结束之前,我有事离开了。

    再见到M君,已是好几个月后,他一改往日的颓废模样,听说还谈了个女朋友。

    问起之时,M君说,当他看到整洁的屋子,他突然有了一种比打游戏还痛快的欣喜感。从此以后,他因为工作而焦虑的时候,就试着去打扫屋子,久而久之,拖欠堆积如山的工作竟然神奇般地慢慢减少了。

    焦虑是1,打游戏逃避是2,快乐是3。M君所做的,不过是把2换成,打扫屋子,而得到的奖励,比游戏却多得多。


    回到小Z身上。她的那些完美的计划实行起来实所不易,只好退而求其次,先把睡前撸手机的习惯改了再说。

    曾经习惯撸手机错过睡觉点的她,试着翻了两页书后,就一头栽在书本上流着口水睡着了。

    睡的早也就自然醒的早了。醒来在床上翻来滚去没事干的她试着掏出了险些遗忘的运动衣,尝试着绕着小区跑了两圈。脸红扑扑的她感觉到一个早上都像打了鸡血似的。工作效率提升的她,把平时拖沓的活干完,准点下班。

    就这么混着混着,就凭睡前那两页三脚猫的功夫,她竟然把之前心血来潮买的二十几本书全都读完了。

    至于她其他的计划做到没有我是不知道,不过我想,生活中一点点正面习惯的改变,都能让我们感觉到自己还不错。如果这种自我认可的感觉能够持续下去,就能够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良性循环。这种自我效能感在大脑中也会慢慢生根发芽,形成一条新的神经回路,也就有了一种对待人生新的方式。

    曾经问到一个健身大神,是怎么样保持每天刻骨的训练和严格的饮食控制的。每天工作已经够累了,还要锻炼1到2小时,那么累。吃也不能好好吃,干涩的鸡胸肉谁啃得动啊。

    结果他说,“这不是理所应当吗,生活本来不就应该是这样。”

    以前老师常说,优秀是一种习惯,现在看来,还真是这样。优秀的人总是毫不费力地做着其他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和那位健身大神一样,他们总会说,“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嘛”

    看吧,既然都要养成一种习惯,不如养成一个好的。你处心积虑也达不到的美好状态,不过是养成良好习惯的人口中的理所应当。

    记住,知识影响思维,思维塑造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成为力量。习惯,这才是属于自己的力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的处心积虑,不过是别人的理所应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lhu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