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创新教学设计
映潮品读
一种美妙实用的段式—从《苏州园林》说起
指的是“说明+观感”的语段结构模式,在说明艺术性比较强,影响比较大、特征非常突出,功能令人赞叹的对象时,特别是在建筑,风景类的说明文或描述文中人们常常运用这种模式。
观感,既体现说明对象的艺术影响力,又活跃了说明段的结构,还适度地表达了观者的情感,可谓实用而美妙。
创新设计
一、速读,感受文意,
二、浏览,把握文意
三、精读,细品美段
第一课时安排一和二
第二课时安排三
内容三:精读,选点探究
精读就是细细地反复地阅读,揣摩与体味文中的词、句、路、手法……
请学生精读课文中的第四段。
请学生将文段认真朗读几遍:第一遍,感受文段中的结构层遍,探究文段中的说明方法;第三遍,体味文段中的语言运用。
话题:试对本段中词句的运用与表达效果进行体味、发现。师生对话:从“假山”“池沼”这两个关键词看,本文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假山和池沼”既是总说,又体现出“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还表明
了分说的顺序。
“配合”“安排”“布置”“一幅画的效果”“入画的一景”等都与全文的中心句相呼应。
“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一句,先说艺术,突出艺术;“可以说”三个字起着赞美的作用。
“重峦叠嶂”来概括这些变化多端的假山,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
“重峦叠嶂”四个字是说假山太逼真了,是从侧面说明假山的艺术
效果。
“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既是对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赞美,又点出了假山艺术性强的原因。
“大多引用活水”,不仅有一股生气,池沼有了活水就有了生趣,而且还给人洁净、清新的感觉。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
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
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写的是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宛如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应追求的境界。
教师收束课文学习,然后进行小结:
在本课中学习的提取要点获取信息、选点深入进行探究的阅读方法,适用于全文结构清晰、文段层次明朗的说明文、议论文、散文等文体的阅读。
网友评论